全文阅读
 
 
 

河南摄影新锐展优秀摄影作品

发布时间: 2017-03-15   |   作者: 薄高鹏 陈晓东等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3月10日,由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河南摄影新锐展在河南省文联美术馆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中国摄影》杂志主编晋永权,河南省文联副巡视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峰、罗勇,副主席兼秘书长赵洪,副主席高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峰主持。河南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致辞,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洪宣读了河南摄影新锐名单。在热烈的掌声中,与会领导和嘉宾为马晓东、王向阳、孙建辉、苏唐诗、陈卓、陈晓东、庞东晨、崔光华、薛莉、薄高鹏10名摄影新锐颁发了荣誉证书。此次入选的10位摄影家,经过严格筛选,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今天展出的100幅新锐作品形式多样、立意新颖、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充分展示了河南省摄影新锐的精神风貌和创新活力。

为了给河南省广大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遇和平台,丰富创作灵感,提高摄影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著名评论家李树峰、晋永权亲临郑州,与全省广大影友面对面就当代影像艺术进行了解析,并分享了他们对摄影理念和摄影方法的独到见解,使大家受益匪浅。当天下午,还举行了摄影新锐研讨会。

近年来,随着河南摄影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思想活跃、富于创作活力的新生摄影力量接连涌现、茁壮成长,他们坚持用镜头聚焦中原大地,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为宣传推介河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丰富繁荣摄影多元格局的同时,他们为河南摄影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摄影人的创作方向越来越专业化、专题化、个性化,协会的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具备发展潜力的青年作者,要打破常规多给予支持,多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遇和平台,让不同的思想得以碰撞交融,在学习和交流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摄影技术。河南摄影新锐展就是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在这种新形势下,为挖掘摄影新生力量,繁荣我省摄影创作而实施的一项长期性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选拔有思想、有潜力、有基础、肯钻研的年轻人重点培养,由协会出资请专家辅导,举办展览,举行研讨会,出版画册,推荐他们参加各种摄影比赛和展览活动等,在全国充分展示河南摄影充满活力的群体形象。

 

薄高鹏

河南省长垣人,80后独立摄影人,2016“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奖,摄影展《滩区》策展人及摄影师,作品参展“乡土中国”摄影艺术大展国家博物馆展览。

冬虫夏草

薄高鹏

因冬虫夏草极其特别的形成特性与其生长地理环境恶劣,不宜采集,又因当时交通情况所限更不宜得到,并且古人当时对自然学科及医药知识掌握有限,所以在记载中多有对虫草夸张杜撰,这也成为近年来虫草价格炒作的卖点之一。

2013年,我选择了在全国虫草产量相对较少,在本地区产量较高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做拍摄调查。四川省是全国最大的多民族居住地之一,而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有其非常独特的地位,这样在拍摄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扎西达瓦从小失去双亲,由其姨母抚养长大,姨母为抚养扎西今年五十多岁还未婚配。他不但成为了我拍摄的主题,也是我在拍摄藏族家庭生活与采集虫草过程中的重要翻译。

 

 

采虫草的季节是每年的四月底至六月底两个月,过了这段时间以后虫草就长坏,被当地人成为烂草,没有了药用价值。在其他的季节里,扎西一家与很多普通的藏族农民一样,会到他们认为的神山、圣湖或者到寺庙转经,然后就是四处打零工。前些年,藏族家庭中的孩子大多送到寺庙中学习藏传佛教,做一个职业的喇嘛,孩子成人以后还可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是否决定还俗娶妻生子。然而这一切随着冬虫夏草的价格炒作暴涨发生了改变。

在我所调查的2013到2015这3年间,每年四月底,就会有超过6多万人,最多的一年近有10万余人,进入四川省理塘县的大雪山里采集冬虫夏草,这两个月里他们创造了8亿多元的产值。这仅仅是理塘县一地,而理塘县2011年政府给出的的GDP值是6.43亿。每年全国的虫草产值是300多亿。

 

 

扎西通过这几年采卖虫草的积累,从新龙县的大山里搬迁到了理塘县城,四个孩子都上了当地最好的学校。前几年他还准备把孩子送到寺庙做喇嘛,通过与外界越来越的接触经济的提高,他说:孩子不能没有知识,上学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孩子愿意去寺院做喇嘛,他会尊重孩子的意愿,毕竟家庭中有一个人做喇嘛是很荣耀的事情。

几年前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由于长期过度垦挖,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615万公顷,而河南省的耕地面积为687.1万公顷。2015年5月CCTV13套新闻直播间报道贵州某地山里出现“虫草”,3万多亩的森林遭到破坏。

 

 

多年的虫草价格翻涨,虫草经济已成为虫草产地的主要经济收入。不算以虫草为附加值生产销售的企业,全国有近百万的农牧民依靠每年挖虫草带来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政府依靠虫草带动赋税的收入。畸形的高价格,使得有着“软黄金”之称的冬虫夏草已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如果一堵而就,农牧民的生活前景令人担忧,如果不加于有效的绿色采集,高原生态危机更将令人堪忧。当地政府也看到了这样的危机,正在试图改变,挖掘当地的旅游业的潜在价值。

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加大,当地人文意识生态却又不得不做出妥协改变。

 

陈晓东

大河报摄影部主任,1980年3月出生,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青联委员,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2010年获得中国杰出摄影记者称号,被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表彰为“全国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多幅作品获得国内、省内摄影大奖,汶川地震系列照片被中央档案局永久收藏,2012年获得河南金像奖,入选第四届“河南青年文化新人”,五四文艺奖金。

拍摄“不可复制性瞬间”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陈晓东

1839年摄影术发明以来给人类文明做了很大贡献,有人预言会取代绘画,后来没有成功,也不会成功。摄影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相机定格当时的瞬间以影像形式来呈现,这就是摄影的最基本功能-------记录。翻开历史碎片,影像为历史增添了“可信度”。

记录历史,还原真实,为后人保存史料价值的图片是一代代新闻摄影人的历史使命,但是摄影不是直白白的记录,仅“咔嚓”一下的“瞬间凝固”。只有通过拍摄者的完美取舍,选择最有价值、最能展现事件本身的画面呈现给读者才更有意义。传达出摄影者的思想和思考,让画面更有回味感。

 

《90后癌症女孩的婚礼--因为爱情》001婚礼结束,医护人员随时跟着测量血压检查身体,做好急救措施,都很正常冯莹高兴的笑了。
 

新闻摄影人更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围绕着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来关注社会的重大变迁,尽量少一些“风花雪月”,多一些历史的厚重,让摄影回归到摄影的本能。

我们拍摄战争,是想通过画面把战争的残酷展现给大家来诉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我们拍摄自然摄灾害,是想表现如果不爱护生态大自然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我们聚焦痛苦是不想让更多的人重走这样的覆辙。

 

《绿荫下的考场》2015年7月3日,封丘一中,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树林里考试,为了防止作弊,杨树林里的“环保”考场800名高中生埋头答题。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给国家带来重大灾难,我们新闻摄影记者更应该记录这段惨痛的历史,频繁的灾区采访让我更能适应无水、无电、无粮的恶劣条件,由于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强,保鲜期短,所以拍摄“不可复制性瞬间”是我的摄影理念。

 

《筑梦》2014年8月16日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奥林匹克中心开幕,8月14日开幕式正做最后一次排练,河南塔沟520名少林小子在50米高空中表演“筑梦”节目惊艳全场。
 

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匈牙利人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战场不够近。”亲历数次灾难现场的我有自己的看法——没有哪张照片比生命更重要。无论是镜头下的生命还是拍摄者自己的生命。摄影的本能是记录,新闻摄影的本能必然是记录历史上的经典瞬间,拍摄“不可复制性”瞬间是我追求的目标。

 

陈卓

自由摄影师,1987年生于河南,现生活在郑州。

个展:2014年《匿》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14年《匿》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

主要展览:2016 Photofairs Shanghai影像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 拾萬空间,2016 《第六颗子弹》拾萬空间 中国北京,2016 《惊蛰》昆仑望岳美术馆 中国郑州。

2015 《中国新锐摄影师联展》世纪坛美术馆 中国北京,2013 《隐没地》今日美术馆 中国北京,2013 《City Painting》河南美术馆 中国郑州,2012 《Under》平遥国际摄影年展 中国平遥。

奖项: 2015 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2015 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提名奖,2015 色影无忌中国十佳新锐摄影师,2014 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最佳青年摄影师奖,2012 第十二届平遥国际摄影节资助奖。

《匿》2011-2016

陈卓

我悸动于那些与曾经的梦境所相逢的片刻。

 

江里的寺庙,湖北鄂州,2013
 

我出生和成长在河南的一个小镇,十五岁离开县城一个人去城市学习和生活,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很难融合在城市里。始终认为和城市有一种距离,面对城市时我多数感到胆怯和陌生,可时代注定把我和像我一样成长轨迹的年轻人带到了城市。

 
游乐场办公室,山东东营,2013
 

这些照片是我从2011年到2016年,在不定期远离都市的旅途上所拍摄的,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这些现实中偶然逾越现实的一瞥。这些隐匿在陌生角落里的风景在这个浮躁的国度里多数是被遗忘的,无人问津的。我相信是我心理上有某种能量投射到了这些角落的风景上,我才能看到并被吸引。这种眼睛和所截取画面之间的距离感,正像这个真实又奇异的现实世界与我的距离。我也沉浸在我对这“距离”所塑造的审美情趣中,无法逃脱。

 

石窟里的光,山西大同,2016
 

与想象相逢瞬间的震颤和凝视,我知道那开启了一个隐匿的梦。

 

崔光华

腾讯大豫网摄影记者,河南省新闻摄影协会理事。1989年生于河南开封,2013年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1—2013 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担任见习摄影记者,2013年7月进入腾讯大豫网工作至今。腾讯大豫网《豫见》栏目主创之一。

作品参展2016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15郑汴国际马拉松摄影大赛开封赛区一等奖

2014、2015年 北京全国两会全程报道拍摄

2014年9月 南京青奥会 代表腾讯全程报道拍摄

曾代表腾讯参与专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担任独家摄影

《豫见 · 中原浮生》2010——2017 七年之痒 远未来到

崔光华

摄影对我来说,更像是与外界交谈的最佳方式。因为热爱,所以长远。

自我介绍之类的东西我向来不擅长。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向别人如何准确的描述自己,因为总觉得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在不同环境不同时刻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目来。就像我常对人说的那样,“拿起相机,我是一个摄影师。放下相机,我就是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凡人。”

 
 

好在人们创造了“关键词”这种概念,简而言之,我是:80尾、金牛座、莽撞而好奇的年轻人、摄影控、纷繁世界爱好者、普通青年……

诚如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多面性,我们所生活的宇宙更是如此。人活一世所认知的世界,或许只是全部之中微小的一部分。有光亮的地方一定有影子,有黑暗的地方却未必有亮光。

 

 

除了自然的目之所及之处,我想更多地去认识、去感受、去记录、去传达这个世界的多面性,在尽可能宽广的时间与空间里实现这个自我诉求。

如果这是本真意愿,那么摄影就是我所选择的、心有独钟的渠道与工具。换句话说,按下快门是定格内容的实现途径而已。

也是因此,接触摄影几年来,我对纪实摄影更为偏重。通过镜头去发现、记录真实而转瞬即逝的人事,身体感官也会同步敏锐起来,观察入微,情绪丰富,思绪纷飞,有时是洋溢的喜悦,有时是压抑的悲苦,有时是新奇的躁动,有时是庸常的凡俗。

 

 

纪实摄影最大的魅力,是让我看到、体验了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这种探索,有些东西可能终其一生我也不会懂得。

当然,我亦是被生活捆绑的一名俗人。无论是纪实、舞台、人像、商业……本身并无差别,我都会去尝试去学习,在不足中总结经验,在反复中提升技能。

 

马晓东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河南首席代表处副主任,安阳市青联委员,安阳职工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东顶影像空间创始人。

2016年 参展 Photo 上海(上海国际影像博览会)

2015年 获奖 河南省第四届摄影金像奖

2014年 参展 PHOTO Paris(巴黎国际影像博览会)

2013年 获奖 中国沈阳国际工业摄影大展 获优秀摄影师大奖

2012年 参展 美国洛杉矶摄影节

2011年 获奖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赛优秀奖,中华世纪坛

2009年 个展 北京798艺术区EPSITE画廊(爱普生影艺坊)、臻空

2008年 拍卖 作品《达利的工厂》 2008华辰影像春拍

2007年 获奖 《达利的工厂》 安阳第六届摄影艺术展金奖

2005年 入选“河南摄影五十年”五十位代表人物,作品河南省博物院收藏

2002年 获奖 河南省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

十五分钟太短

马晓东

狂飙的年代,只争朝夕,十五分钟太短。

工业时代是否太短暂,在几个时代中上下渗透。

 

不爱岗就下岗 不敬业就失业
 

为了将亲历的工业环境转化为图像(或是混合式绘画),另辟蹊径讲述目之所及的现状,便开始摒弃从前的自我,内化的、动辄感情为中心的浪漫主义形式,转向外部的表达,放任自己沉醉于属于这个时代的性感、快捷、简单、积极、酷范儿、流水线生产、易于消费的大众艺术---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20世纪的一场艺术运动,源于50年代后期,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反动,兴盛于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波普艺术形象化的图像,对日用物体进行复制,该运动消除了“高雅”和“庸俗”趣味之间,以及高雅艺术与商业艺术之间的界限,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灵感,为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体歌功颂德。

 

拉钢缆的人
 

在这个消费的时代里,买买买,是人们标榜自己生活质量的一层须有的外壳。人们处于消费时代的前沿,有时只愿意看事物的表面,没有究其根本的耐心和勇气。如何让艺术作品适应时代的大潮,是每个艺术家都会思考的问题,毕竟,艺术创作与时代的大动脉密不可分。

在这当中我看到了一个唠唠叨叨的有些“神经质”的人----安迪 沃霍尔,他个人实在不敢恭维,但,很久之前和不久之前看到他的系列展览,其波普的表现手段让我相见恨晚,瞬间领会并立刻运用在对工业作品的表达中。

 

塔基
 

随即,我披上波普的外衣,以观察者的身份,疏离、淡然,站在自己和想象和被摄者中间,颠覆固有的工业形象,用夸张的形式、炫目的色彩、单一的元素,将作品推到无法回避的感官视觉的前沿(至少是这么想的)。如果细细品味其实是想借助彩色的外壳用另外一种视角看工业与人的关系,这里不是单纯的模仿,是试着把几个十几个上百个形状、色彩、大小、方向、肌理完全相同的工业形象排列在一起的时候,不断的重复阵列呈现,平淡转化为神奇,粗俗也转变为典雅,人们就不会再关注被摄对象在工业环境中的意义,而全然被相同视觉符号组成的画面而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吸引,隐去单一母题,这是机器复制时代和消费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回看作品的色彩、质感、韵律上的形式美感以及视觉上的拓展和延伸,这样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的影像之时,真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庞东晨

1976年出生,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现就职于河南省文化馆。

自幼练习舞蹈,1992年入伍部队演出队,1996年学习摄影,1998年开始舞蹈摄影创作至今致力于舞蹈题材摄影,通过对舞蹈的理解,用摄影的语言展现舞蹈,将舞蹈用瞬间影像的方式呈现出其独特魅力。

《一瞬之舞》

庞东晨

 

 

 

舞蹈是一段段肢体美奂的表演,我希望我的图片能留下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美丽。

舞蹈是一片片情感想象的空间,我希望我瞬间的图片也能带来一线心中的梦幻。

 

苏唐诗

男,汉族,42岁,河南省商丘市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会员。擅长拍摄中国古建筑,希望能用影像为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曾获2015“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年度总冠军,2014、2015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古建筑摄影师”,2016年度佳能十佳专业摄影师,《大众摄影》2016年度影像十杰。

渐逝开阳堡

苏唐诗

我拍摄了很多中国古建筑,这还是头一次探访塞北古堡。来到开阳堡,我一下就被震撼到了。这儿就像一首凝固在北方大地上的边塞诗,拥有着摄人心魄的沧桑与悠远。

 

 

 

开阳堡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东南,在古代是通往雁门关南下中原的边塞要地,乃兵家必争之地。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开阳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史记赵世家》也记载了“赵主父(武灵王自号为主父)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的史实,故开阳又有“开阳原村庄先河”的美誉。一时间成为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清咸丰年间,开阳堡却慢慢衰败了,带着一丝无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的开阳堡墙体虽在,但已是严重残损,年轻一代的古堡人都搬离了古堡,在北堡墙外建起了一座新村,堡内只有60人左右居住,且全部是老人和孩子。偶尔,新村的孩子们也会到古堡内玩耍、嬉闹。日暮时分,随着孩子们的离开,古堡也渐渐沉寂下来。

 

 

此组作品是我采取航拍与人文手法相结合的办法,于2016年7月初、8月末先后两次拍摄的,既表现开阳堡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又不局限于建筑本身,更强调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从而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古堡的沧桑与悠远。

 

孙建辉

第十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副主席,郑州正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二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河南摄影金像奖,河南风光摄影十杰。

《呦呦鹿鸣》

孙建辉

我喜欢动物,更喜欢用镜头去留住它们的高雅瞬间。

摄影体裁中,我最喜欢的体裁就是动物。透过它们,我可以找到人类的影子,更确切地说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它们的身上可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情感。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加入了拍摄动物的大军,当然这里面有虔诚拍摄动物的,也有为生态环保做贡献的,也有沽名钓誉的。无论目的是什么,最终都是丰富了动物的影像,终归是一件幸事。

 

 

 

拍摄动物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在动物的世界里也和人一样,它们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动物同样是有尊严的,我们要努力去尝试着从它们的角度理解它们的生存方式,它们情感的表达。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活,用心灵去倾听,感悟它们的喜怒哀乐。

 

 

我的镜头不间断地对准它们,尤其是它们的眼神,无论是体型较大的动物如马、牛、羊、鹿,还是小到草原鼠,它们的眼神中更多的时候似乎隐藏着一种力量,一种时而让你兴奋,时而又让你沉思,不可名状的力量。

拍了这么多动物作品,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关注和尊重身边的动物,它们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动物本是人类的朋友,各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王向阳

河南省汝南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高中生》系列摄影专题先后发表于新浪《看见》、腾讯《活着》栏目,并获“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深度专题”,入围“侯登科纪实摄影奖”,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大展典藏奖,第四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2015年,《高中生》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首展。作品收藏于徐肖冰候波纪念馆、浙江丽水摄影博物馆等。以志愿者身份组织参与多项社会公益活动,以摄影关注社会、救疾助困,为身边30多名儿童和贫困学生开展救助,募集资金上百万元。在拍摄《高中生》系列影像中,同时进行贫困学子寻访活动,助多名大学新生获得学费和长期生活资助。

《高中生》

王向阳

5:40起床;5:50早操;6:10早自习;6:50三年级吃早饭;7:00一二年级吃早饭;7:50-12:00上午课;12:40午休;14:50-18:00下午课;18:50-22:30夜晚两节辅导加一节自习;22:35寝室熄灯……在一所高中时间表上,老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紧张有序的节奏里,起床、上操、吃饭、上课、上厕所、回寝室,很多同学一直都处在跑步状态……

 

 

中国的高考,早已成为当下中国最为“深入人心”、涉及面最广的“独特”社会景观。近来年,高考人数虽呈下降趋势,但每年的考生数量仍在1000万左右。高考,犹如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挟裹着学生,牵动着家庭,影响着社会,一年又一年……在这场持久的“战争”里,高中生,就是披着沉重羽翼的“冲锋战士”,在赢得“高考战争”的人生阶段,点燃青春,投入“战斗”,一天又一天……

全国人口大省河南,2013年至2015年三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71.63万、72.4万和77.2万,连年在全国数一数二。相比全国各地考生,河南的高中和高中生们长久背负着更为沉重的高考压力。在目前中国教育模式下,走进高中考上大学,考取好大学,仍是很多家长和考生梦寐以求的事情,高考独木桥的本质在人们心中难以改变,俨然成为一种独态的“生态现象”。

 

 

最近三年,我以生活所在地的几所高中为拍摄范围,一次次走进高中,为那些普通的高中生们造像,展现他们的生活与梦想。

我希望通过这些影像上的“高中生”,不止关注高考,更是关注“高考生态”下的一代人。他们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高考这道似乎为人生一道必选题的面前,或主动或被动地成长、成熟。并试图通过他们,寻找一个早已存在太久、争论太久的问题的答案:高考究竟该以何种具体的形式存在才合理?高考究竟是压抑了青春,还是重塑了青春?

 

 

我坚持以传统的纪实摄影方式深入这一社会现实,用影像与文字记录一代“高中生”成长的过程,记录高考这一压力下青春与梦想存在、绽放的方式。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为这一时代留存相对真实、丰富、系统的高中生影像记忆。

 

薛莉

女。自由摄影人。

2009年,河南省艺术摄影大展中获艺术类一等奖;

2014-2016,平顶山市艺术中心、平顶山市图书馆,任教公益大讲堂——摄影与后期;

2015年,独立策展《消逝的矸石山——牛国政个人摄影展》;

2015年,开通并主笔摄影类个人公众号《羽盐》至今。

《双生花》

薛莉

 

传说中的双生花是一种相扶相腐、同生同死、极其艳丽的并蒂花。

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奇斯洛夫斯基有一部同名电影,说的是两个城市里过着两种生活却冥冥中相互关联的女子——这个世界上的你并非独一无二。就像这些一对一对儿的图片。她可以是他;它可以是他;他们都可以是他。他们和它们,貌似来自两个世界,却不可拆开来看,前生后世,千丝万缕,相腐相生。

《双生花》的思路是以一张定位另一张的方式来引导观看。试图用全新的语境来解读当下人群的生存状态。计划将当下人群的生活方式、心灵信仰、与世态度、生老病死等等的状态做出一系列渗透、互文性的视觉梳理,以类比、联想、通感、延伸等等的拍摄思路及编辑手法,以期每对儿照片的含义都能在观者内心产生可言可喻、又不可确定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