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展”将巡展至景德镇

发布时间: 2017-03-16   |   作者: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2017年3月10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展”(以下简称“国家记忆”系列展)将于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程晓媛、孙粹策划,杨天石、晏欢、牛子、邓康延、高小龙担任学术主持,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陶溪川美术馆、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联合主办。展览展出了越众历史影像馆自美国国家档案馆采集的二战中缅印战场的抗日战争影像238幅,是该系列展的第15次巡展。此次展览为陶溪川美术馆量身打造,以历史叙述为背景铺垫,以突出影像视觉效果的方式规划图片内容分布。

专家坐阵,杨天石撰写中缅印战场导读

“国家记忆”系列展作为越众历史影像馆的品牌展览之一,自2011年起已在深圳、重庆、台北、杭州、华盛顿、北京、福州、纽约、太原、兰州、昆明等不同国家、地区的重要城市展出,尽管主体内容大致相近,但每次展览各有特色,此次陶溪川美术馆展也不例外。

通过多年来对两万多张照片的解读和梳理,更有多位专家深入历史影像研究,“国家记忆”展览已经不再只是以图片视觉内容为主,辅以图片背面文字说明的图片展,而是晋升为以历史研究为基础,用高清大图例证学术研究的历史影像展。

本次展览更有中国社科院近代所研究员杨天石为图片撰写导语。杨天石先生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为支撑,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分析中国派遣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的重要原因,具体介绍了中国远征军出战的全过程,充分肯定了中缅印战场的意义与作用。文中指出:“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出战缅甸,是抗日援英、保路卫国的伟大壮举。...... 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印度、滇西的作战是清末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出师援助友邦,抗击侵略的正义军事行动,它抵御了日军缅甸方面军一半以上的兵力,解除了日本对中国西南国际补给线的封锁,保卫了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并且协同盟军阻遏了日军对印度的进攻,收复缅甸全境,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

其他展览图片的说明文字均翻译自照片背面原始记载的文字。这些照片多为当时美国随军摄影人员164照相兵拍摄,隶属于美军部队中的照相部队(U.S. Army Signal Corps)。抗战史专家余戈这样介绍这只队伍:照相部队“专事通信、情报、战地照相摄影等工作。这些专业照相兵,分布于陆海空军各部队,在战场上一手拿枪,用以保护自己;一手操相机,用以履行特殊使命。照相部队建立有完备的工作制度,所拍摄的每张照片背后,都留有拍摄者姓名及归档、审查机关的详细注释等信息,便于人们了解照片背后的历史背景。”

巡展以来规模最大,视觉冲击力最强

此次“国家记忆”系列展以烽火连天的生死前线、相互依存的战时生活、来之不易的和平战绩、平和静默的省思致敬四个单元进行分类展示。这些照片中不仅有记录惨烈的战争场面的巨幅照片,也有中美军人与当地人民友好交流的温馨画面,以患难中的温情淡化战争的血腥;既有打通滇缅公路时的喜悦场景,也有抗战结束时举国欢庆的场面,同时还展示了死于战场的军民墓地和部分幸存老兵近照;借以表达人类对和平共处的向往,警醒世界和平来之不易,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同时也是对烈士的哀悼和向老兵的致敬。

这批照片的主要拍摄者——美国随军摄影人员164照相兵——在当时的美军队伍是非常专业的记录团队。当时,中国的随军记者一路用了文字的方式记录下部队的状态,但能用图片来记录的资料少之又少。相反,美军部队中除了文字记者之外,还配有着非常专业的摄影记者,并成立了一支专业的兵种——照相部队或可称作信号兵。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前方拍摄,有的负责后期冲印,甚至还配有照片解读人员在上报前为照片作出专业的分析报告。由于拍摄设备精良、拍摄者多具备专业摄影师素养,让影像蕴藏了作为摄影作品欣赏的另一种价值。为此,图片内容的分类方式特意打散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历史叙事脉络,突出视觉传达,不辜负陶溪川美术馆的展陈空间设计。

此外,主办方还将举办文化沙龙、讲座、纪录片放映在内的一系列公教活动,当中包括由媒体人章武主持的文化沙龙,邀请历史学专家杨天石、俞天任,影像专家李媚、高小龙,中缅印战场研究者晏欢,以及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和幕后工作团队等,就二战历史及影像学等各方面展开讨论与分享;以及四场专题讲座,分别是晏欢、高小龙主讲的《<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一部罕见的影像巨著,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杨天石主讲的《珍珠港事变前的中美交涉》、俞天任的《太平洋战争的来源》、孙粹主讲的《历史影像的研究与传播》,还包括《寻找少校》《发现少校》在内的两部纪录片放映活动。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05月10日。

 

烽火连天的生死前线

 
 
 

1944年9月12日

中国军队第14师42团里最年轻的士兵—上等兵李乐贝(音),云南人,年仅12岁,已经入伍一年。美军联络官声称李曾经站着连续向日军投掷了两整箱手榴弹,消灭了很多日军。此刻,他正与两名美军联络官讨论他的冲锋枪。从左到右为,来自俄克拉荷马州阿德莫尔的步兵联络官莱缪尔·约翰逊上尉,右面的是来自华盛顿州塔库玛的医疗联络官克里斯滕森上尉。

阿莫尔5级技术军士拍摄

 

 

 

1945年4月17日

中国 昆明

三个脸型大小不同的中国士兵正在测试不同类型的防毒面具。从左到右为:美式轻便型面具;美军现役防毒面具;英国制造防毒面具。

西摩·萨摩雷尔一等兵拍摄

 

 

1943年1月13日

美国空军在华对日作战

在中国某处,当空袭警报拉响时,穿戴好降落伞的美国飞行员们飞快地跑向他们的战机,升空驱赶来犯的日军飞机。这些驾驶美国飞机的队员在飞机引擎下方做了鲨鱼鼻的涂装,以此奚落害怕鲨鱼的日军。陈纳德准将的空中力量也包括一直定期轰炸日军据点的轰炸机队。

 

相互依存的战时生活

 

 

1945年6月29日

在昆明,中国战区协调员、来自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韦恩·蒂森中校,正在向一位中国警卫展示一本《时代周刊》。汤马斯·梅尔文五级技术军士拍摄

 

 

1944年10月14日

收复的腾冲点燃友谊之火

一位年长的中国男人在满目疮痍的腾冲街头停下脚步,向一名美军军士借火,点燃他的烟。美国军人也为把日本人驱赶出这座古城尽了一份力。五周的浴血奋战以卫立煌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的胜利告终,这位耐心的玉石之都居民便挑着装着他所剩无几的家当的篮子回到了被焚毁的城里。图片中的美军隶属于Y部队作战指挥部,他们协助中国远征军打下了这场胜仗。

 

 

1944年5月6日

在中缅印战场,来自北达科塔州的通信兵摄影师上等兵亚瑟·海吉用筷子吃美国野战口粮,身旁的小孩李田右(音)在教他使用筷子。海吉正在前往前线拍摄中国军队行动的影像途中停下来休息用餐。

 

来之不易的和平战绩

 

 

中国 南京

从南京中央军校礼堂的二层环廊上拍摄的日军签署投降书的全景。

洛布中尉拍摄

 

 

1945年9月9日

中国 南京

何应钦将军在日本投降协议书以及和平条约上签字。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洛布中尉拍摄

 

1945年9月9日

驻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将军在日本投降文件上盖章。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洛布中尉拍摄

 

和平静默的省思致敬

 

 

1945年5月21日

距离印度阿萨姆邦列多镇 6.5 英里的中国军人墓地的墓碑。

 

 

1945年7月17日

安息号在中国昆明举办的美国军队土葬仪式上奏响, 悼念来自密歇根州兰斯的 475步兵团谢尔顿·罗伯特一等兵。

亨德里克五级技术军士拍摄

 

 

1945年8月2日

缅甸 罗素(腊戍附近山区)

一位祈祷者跪立在牺牲了的战友的墓前默哀。这座公墓是为在争夺滇缅公路控制权的战斗中牺牲的美军士兵而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