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雪域筑天路 许国摄影作品

发布时间: 2017-03-20   |   作者: 许国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2001年7月,建设者在玉珠峰下集结。
 

2001年9月,青藏铁路重点控制工程——雪水河大桥深水墩基础作业。
 

2002年4月,工人在破冰取水。
 

2002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正式铺轨。
 

2002年9月,昆仑山口土方作业。

 

大地东倾,江河奔腾不息。寻其源头,我久久地注视着这片高原。

青藏高原,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一片古老神圣的土地。历史上,青藏高原只有牦牛可以出入自如。

美国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快了在青藏高原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跨入新世纪,“天路”二期正式上马。筑路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怀着敬仰的心情,以朝圣的姿态,小心翼翼地进入高原。

从2001年2月16日“天路”考察,到2006年7月1日“天路”正式通车,我14次赴高原,在雪域深处、蓝天白云间奔走,以镜头记录壮美河山和默默无闻的筑路人。

“天路”的美掩盖不了筑路的艰难。世界屋脊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的环境、常年冻土的地质构造使“天路”名符其实。当地民谣:“到了昆仑山,如进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快归天”。但筑路人一路前行没有停歇,我的快门也没有停歇。

2006年,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顺利通车。贯通的高原铁路像一条大动脉,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去新鲜的血液。

保罗.索鲁的话落了空。(许国)

 

2003年5月,昆仑桥隧道掘进作业。
 

2003年6月,铺轨穿越昆仑山口。
 

2003年9月,位于可可西里的清水河大大桥混凝土浇筑作业。
 

2004年7月,错那湖车站土方作业。

 

为筑路人留影

文:乔延凤

许国,作为一名摄影家,在摄影艺术上所取得的成绩,为人们所称道,他的作品,屡屡在国际、国内摄影大赛中捧金夺银,引起社会广泛赞誉。刚由不惑之年走到知天命之年的他,对艺术追求更为执着,艺术主张更为鲜明,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大。

他的工作单位是中国中铁四局。

这是一个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已有66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些年来,参加了青藏铁路、京沪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Fl赛车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许国不仅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这些重大的建设项目,而且觉得自己有责任,用照相机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事情,让瞬间成为永恒,为历史留下无比珍贵的影像资料。

当前,摄影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艺术思潮,但许国认为,现实主义的大旗仍然鲜艳夺目。真实的摄影画面,来自于生活,它具有绘画和文学作品所难以企及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生活是生动的,充满着希望和热情。在生活中奔波的人是鲜活的,饱含着故事和生命的张力。因此,就摄影而言,描述时代、纪录时代、贴近时代,就一定要将镜头对准生活,对准最基层,对准千千万万在生活中“讨生活”的人。

几十年来,许国就是这么做的,并将精准纪录、认真讲述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2001年7月,青藏铁路破土动工以后,在6年的时间里,他曾先后14次深入青藏铁路建设工地 。一次次被雪域高原壮美河山所吸引,更无数次被气势恢宏的铁路建设场面所感动,被默默无闻地克服着高寒缺氧、高原反应,为青藏铁路建设奉献青春和汗水的建设者们所动容。在数码相机尚未流行的年代,他先后拍摄了上千个胶卷,数万幅图片。

这期间,他携带数十公斤重的摄影器材,睡工棚,吃干粮,条件十分艰苦、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现场生活,拍摄出令人感动的图片。他所拍摄的《雪域筑天路》(组图)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工业影展金奖、第八届上海国际影展的铜奖,并入选第22届全国影展;《建设青藏铁路的农民工》,在“亚洲摄影年奖2007”职业摄影师大赛中获银奖;在由《人民摄影报》、新浪网、央视4套、中国国家地理等12家媒体共同主办的“青藏铁路摄影大赛”中,他的作品独获金、银、铜三项大奖。

 

2005年4月,藏族群众祈盼已久铁路铺轨到当雄。
 

2005年8月,工人们在养护路基。
 

2005年11月,零下30多度,工人们只露出一双眼睛。
 

2006年3月,工人们在拉萨河大桥工地倒运电缆。

 

他的这些作品,反映的是建设者的风貌,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服务的是最基层的职工,他的脉搏始终和时代的脉搏一块跳动!

在艺术创造上,他有自己的见解:

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之间并没有绝对泾渭分明的界限。好的纪实摄影作品是能够拍的像艺术摄影一样美。同样,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它的创作源泉也必然离不开生活。

当然,好的纪实摄影作品截取的,则必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精彩瞬间;贴近生活、记录真实,不能是自然主义的“有闻必录”,而必须充分运用摄影语言,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来,既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又要典型地反映生活。

他认为,每张照片都应该有它的主题,一个好的主题,必须通过画面的色彩布局、光影虚实等来表现。摄影艺术所依赖的,绝不是玩弄肤浅的技巧和追求表面的花哨,而要用朴素、典型的画面语言,来感染读者。

主题则来自摄影者对社会生活环境的理解与认识。

他认为,如今摄影技术的门坎已经很低了,照相机已到了“你只须按下快门,其他事情由我们来做”的地步,而关键正是什么时候按下快门,这样,摄影者的脑袋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他认为,只要有意识地、冷静而理性地安置视觉元素,那么,主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在照片中。如果主题没有能被很好地表现出来,那么问题一定就出在构图上,所以“构图缺陷”也可以说是“技术缺陷”。他认为,就摄影而言,构图就是一切。

他的这些艺术主张、见解,是他三十年摄影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结晶。

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反映人民火热生活和人民意志所需要的,是弘扬正能量所需要的。

像中铁四局广大干部职工这样的建设者,正是我们伟大共和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