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徐波摄影作品:《鲲鹏极目》

发布时间: 2017-03-23   |   作者: 徐波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从具象到抽象

徐 波

艺术创作,是草长莺飞的过程。从一个念头的产生,到其逐渐繁盛,其间所经历的,大约是一个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换言之,我觉得所谓创作,大约都是从一个观念出发,结构骨骼,丰满血肉,直至变成细节丰富,内涵审慎,外延广阔的个体,直至“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过程,蕴藏着中国人独有的哲学观念,而这种哲学观深刻的影响着我。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西藏山南(1)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西藏山南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2)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
 

鲲鹏极目-徐波-2013年甘肃酒泉
鲲鹏极目-徐波-2013年甘肃酒泉

静与动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泰国电影《祝福》,由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导演,有一组长镜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世界如同弥漫于水中,而摄像机则如浮游于其中的鱼向观众涌来。

我在拍摄《鲲鹏极目》时,也常常会想到水与鱼。如何以一种极致的静态,去表达动态的过程。时间与空间被停滞在按动快门的瞬间,而镜头,则如同一条鱼一样,逍遥游于其间。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艺术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静是形式,动是内容,将内容融入形式之中,变成艺术的共谋。通过形式的狂欢与煽情,制造出空无一物的图像,并最终迫使观众观看到无用而完美的图像,是我在创作中始终警惕的。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西藏林芝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西藏林芝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青海格尔木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青海格尔木
 

轻与重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说:“几个世纪以来,文学中有两种对立的倾向互相竞争:一种倾向致力于把语言变为一种像云朵一样,或者说得更好一点,像纤细的尘埃一样,或者说得再好一点,磁场中磁力线一样盘旋于物外的某种毫无重量的因素。另外一种倾向则致力于给予语言以沉重感、密度和事物、躯体和感受的具体性。”卡尔维诺是主张“轻逸”风格的小说家,在他看来,世界是“沉重、惰性与难解”的,“这些特性,如果不设法避开,定将从一开始便牢固地胶结在作品中”。

《鲲鹏极目》也在避开世界的沉重感,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我希望将“沉重感、密度”变成了自己飞上重霄的动力,“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画面轻盈,又能够使观众感知其重。

换言之,我在拍摄什么?当我一次次乘上直升机,飞跃过祖国西部的好山好水,并不断用相机记录下的,究竟是什么?

当一条优美的曲线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如何能够让观众理解这一切并非过去式,而是正在发生的故事?我希望观众看到的是水在流动,云在飘动,而山间的万物亦在不断运动中。这些,是整个画面的重量,它应当激活观众的心灵,使观众如列子御风而行,看到隐藏于图像背后的真实。

同时,作为一个曾经学习绘画的人,我明白,必须在摄影与绘画之间画上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所以,影调层次的丰富,光影变化的微妙与精准而细致的细节表现,也是我着力追求的。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西藏山南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西藏山南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
 

具象与抽象

航拍的实践,无论是最初的依赖直升机的模式,还是目前流行的无人机的模式,所经历的折磨,大约是很多没有涉足航拍的摄影师所无法体验的,尤其是《鲲鹏极目》深入世界屋脊的无人区,其间的困难是远超想象。

我曾经说过“大多数航拍都出乎预料”,因为气候、光线乃至于温度,对于航拍的最终结果可能都有致命的影响。即便如此,每一次拍摄前我依然会做大量案头工作。

让·波德里亚在他的著作《艺术的共谋》中说:“图像把世界抽象成两个维度,消除真实世界,以及由此制造幻觉的权力”。所以,我决定从抽象入手,每次拍摄前,我会大量搜寻、阅读当地的各种记录,从天气情况到民间传说,我带着这些抽象的概念飞越过具象的荒原,寻找本质的意蕴。

《鲲鹏极目》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年,拍摄方式单一,而这种拍摄方式,又会将三维的空间压缩为二维的平面,距离被概括为一条曲线,如何避免最终的成品不会沦为似曾相识的影像的合集,甚至于变成某种冷漠的艺术形式,是我在拍摄前一直在思考的。

我从来不是抽象派的摄影师,我的作品也有别于大部分抽象摄影作品,我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具象的内容,最终出现的,依然是一个具象的主题。

具象,是戏剧化的,是充满着各种痕迹的叙述;而抽象,则是对具体事物的拆解,是将世界变成符号并加以神圣化的过程。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西藏山南
鲲鹏极目-徐波-2011年西藏山南
 

鲲鹏极目-徐波-2016年西藏林芝
鲲鹏极目-徐波-2016年西藏林芝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
鲲鹏极目-徐波-2007年西藏阿里
 

我希望《鲲鹏极目》能够跨越了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巨大鸿沟,并在之后又将抽象与具象统一于其中,或者说,我不希望那些风景消失在我所拍摄的影像背后,“线条、色彩与诗意”,作为构成了《鲲鹏极目》的全部要素,但不能让观众只看到“线条、色彩与诗意”。我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也非现实风景的破坏者,它不能抵消风景,而应该是具体存在的真实,我需要做的,是将两个维度的世界统一在一幅画面之中,它将引领观众走近一个真实的世界,而非制造某种幻觉。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创作这组作品的方法论,它是线条与色彩的组合,却又不仅仅是线条与色彩的组合。山川与河流在高空中,被简化为连绵不断的线,并将大大小小的色块分割开来,充满了神秘感与传奇性,“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心景。文化背景与所接受的教育,使得中国摄影师在拍摄风光时,所选取的角度与西方摄影师的角度有所偏差,这小小的偏差,便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

最终,动静、轻重,都变成极目远眺所能达到的最终点,不再成为障碍,而变成镜头下的一个点,一条线……

《鲲鹏极目》,它是我的河图洛书,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