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4-01 |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影像国际网
雪中的觉母
“觉姆”是女尼的学名。青藏高原的冬季常常会遇见阳光明媚的天空中飘着雪花,还会遇见在朝圣路途中不同教派的信徒。如何区分这些教派,就要看她们帽子的颜色,红色为宁玛派(红教),黄色为格鲁派(黄教),等等。
松格玛尼的朝圣者
远处的松格玛尼石经城始建于1000多年前格萨尔王时期,至今还留有许多当年的遗迹。为了超度战死疆场的士兵灵魂,将士们在此垒了一个玛尼石堆。后来民众为了缅怀格萨尔王的功绩,纷纷来此朝觐,玛尼石堆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玛尼石城。至今仍有不少朝圣者前来表达着他们对传奇英雄格萨尔王的无限景仰和怀念,也寄托着他们对明天的向往与企盼。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
亚青寺戏雪的女尼
亚青寺建在四面环山的草原湿地上,周围建有数万间修行者居住的小木屋,纵横交错的河流包围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每当清晨或黄昏,炊烟弥漫,河水闪耀着金光,颂经声随风远远传来,犹如天籁,动人心弦。在亚青寺修学,严格要求弟子闭关实修,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可这一切并未能阻止有志实修者的脚步。这张图片反映的是女尼们真实生活的另一面。
去往拉萨途中的朝圣者
藏民以拉萨为佛教圣地,以朝拜一次拉萨为终身夙愿,他们一家老少带着食物、帐篷从出发地一步一个长头地跋涉千山万水,风雪无阻,哪怕历时数月、数年才至拉萨朝拜一次,哪怕是用尽一生的积蓄,也在所不惜!也许未必每一个藏人都能够解读深奥冗长的经文,但是他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一部属于自己的经书。
朝圣途中
艰辛路途中,一路向前的朝圣者们。
雪中的女尼
漫天风雪的朝圣途中,女尼抬头仰望的这一刻,像是在祈望神灵能感知她心中最纯净的信仰。
美丽的信徒
信徒在艰辛的朝拜途中,伴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能看见很多美丽的风景。对生活的更高追求也是她们信仰的一部分。
塔尔寺辩经时刻
辩经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辩经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在辩经中,击掌动作都是有意义的,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牦牛的主人
牛羊就是藏民的财富。对于信徒来说,转经筒和念珠都是不离手的,不管是在朝圣途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远方的亚青邬金禅林
隐藏在川西高原的深处有一座可以和色达佛学院相媲美的佛学院——亚青邬金禅林。这里四面环山,河流清澈,海拔4000多米,一年四季都要下大雪。极度的寒冷并没阻挡人们来这里朝拜的热情。
2014年,我拍摄完成了《心路》系列的前半段,有春、夏、秋,唯一缺少的就是冬季。2015年12月,我与友人有幸在雪季进藏,开启了将近二十天的冰雪高原拍摄之旅。在大雪纷飞的恶劣环境中,我们被虔诚的信徒们深深震撼。他们在艰难的朝圣途中,依旧风雪无阻,一路向前。
我的《心路》之旅始于2013年,历时三年,终于画上一个句点。每次翻看这些照片是,内心依然感叹于这震撼人心的信仰。信徒们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正如藏族民歌中所写: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摄影并文:胡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