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4-13 | | 责任编辑: 图片中心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谭明
职业摄影师
生于1950年11月。籍贯湖南茶陵。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在内蒙兵团当过战士,在首钢当过工人,曾任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杂志摄影记者。
1998年拍摄并合作出版《香格里拉》画册。
1999年拍摄并合作出版《天山南北》画册。
1998年、1999年2000年连续获得《柯达杯》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奖。
2001年、2002年被日本富士公司聘为“富士专业摄影特使”。
2002年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 《中国最美的地方》
2002年参加在联合国总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举办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摄影展。
2004年5月在广东举办《中国最美的地方》摄影展。
2004年9月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获,最佳中国的《世界遗产》摄影艺术奖。
2005年12月合作出版国家旅游局大型礼品画册《世界遗产在中国》参与拍摄并聘为图片顾问
2006年7月画册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及《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8年4月出版个人作品集《风光摄影》
2008年4月以主摄影和图片总监身份与中青社,法国出版社合作出版大型礼品画册《中国》
2009年9月应,艺术与设计之邀,出版新闻总署的《共和国颂》担任艺术总监及摄影。
2009年10月应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活动组委会之邀参加《世界遗产在中国》的大型摄影展,展出的作品被德国法兰克福中心图书馆全部郑重收藏。
2014年出版中国最美的地方II画册。
2014年10月在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展出《世界遗产在中国》摄影个展。
风光无限 摄影无限
谭明
美无处不在。
对美的追求历久不衰。
美,有苍劲豪放的,有温润雅致的,有含蓄柔婉的,有光鲜靓丽的……大千世界里,一切美好靓丽的景观都会得到大众的赞赏。尤其是神奇的自然风光之美,更是令人魂牵梦萦,津津乐道,人们愿意与它们对话,乐于去追求、去探寻、去融入。
美,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触发情感外溢,刺激摄影创作欲望。美,需要发现的眼光。对于风光摄影而言,我们追求的一定是美丽的、阳光的、能够愉悦身心的景致。风光摄影在中国有深厚和广泛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怡情山水,寄情于景是很多中国文化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取向。
无论什么题材的风光,都离不开大地,离不开写实。自然地理风光摄影也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的。在我国,摄影创作资源丰富:有世界最高峰地球的第三级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第二低地新疆吐鲁番盆地-154米的艾丁湖;有长达一万八千公里长的海岸线;有全长6211.31千米,流域总面积1,809,500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长江;还有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它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长江,黄河都被 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如此宽泛的地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歌颂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书写最美丽的诗篇、抒发爱国情怀,是风光摄影者一生所追寻的目标。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能为之奋斗应该感到荣耀和自豪。
中国的山水充满着神奇,重峦叠嶂、雪峰深壑、戈壁盆地等的壮美、沧桑,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峰林等的秀美、灵动,时时处处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北方的大漠孤烟,南方的青山秀水,任凭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游弋其间。大地是文化的基石,中华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几千年,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源远流长。历史上,无数的诗人、作家、画家和其它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风光摄影是为了社会生活及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当自然之美融入人们的身心,融入社会生活,就演绎成人文之美和历史文脉之美。
我喜爱风光摄影,更崇敬大自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我的生命才得以寄托。每当我投入自然的怀抱,就会尽情地寻觅那震撼心灵的景观,以此来抒发我内心对美的探求。我长年游走于高原雪峰、丘岭平原、草浪花海、谷地山川等这些上帝的杰作中,体感自然对人类的厚爱,在自然中学习,在自然中历练,在自然中成长。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既是我创作的源泉,又是引领我成长的师长。
在多年的风光摄影体验中,我的感悟与日俱深。风光摄影是一种表达心境的方式,也是可选择的生活方式之一。那么,风光摄影应该拍什么?在拍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怎样才能拍好风光摄影呢?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融入自然、陶冶心智于自然,只有了解自然才能了解我们自己,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挖掘和发现自然界中真善美的元素,才能尽己所能用视觉语言来展示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在自然世界里,任何地理地貌都有其明显的地域特点,而选择地域特点又是风光摄影的关键之一。对于摄影师来说,追逐寻觅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如果我们不对它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探究,提取、表述、夸张其艺术元素,图像表现再清晰,也只能是地理地貌的再版。面对大自然,我们不能局限于地理地貌的写真来展示其原本,更多的应是思考。否则,即使付出的再多,也仍然是一种复制。
美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要善于发现突显其个性特点的美,这就更需要我们增长智慧,历练心灵,开拓视野。我想,中国风光摄影的创作,同样也离不开传承、开拓与创新,离不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移情于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自然与人息息相关。山清水秀的名山大川,不仅仅是自然景致,更是人们修心养性、寄托理想的家园。明清时期画派纷繁,立意、用笔各有不同。烟江草树、幽谷溪泉,或空寂旷远,或蓊郁深邃,所描绘的都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 作为风光摄影来说,也不仅仅是为了再现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用视觉影像来解读文化与自然的联系。
写意风光、寄情于山水的表现形式,也同样显现着时代的印记。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更多显现的是开拓与创新。一幅成功的风光摄影作品,要给观赏者以足够的信息量,要具有典型意义。也就是要有典型的地域特点、有地标性的地理环境, 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具有观赏性、装饰性、具有美感 、能够愉悦身心,能够揭示主题与环境的本质关系,给受众带来思考。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光影演化过程对同一主体抓取不同的表现。这种表现是融入你对景物景观的认识和理解,至于采取什么手法,使用何种光线语言来表述你的心声,绘制你的意念,取决于你的情感融入的程度和对主题的理解程度。
对于一个成熟的摄影师来说,还要具有成熟的艺术风格,换句话说就是你看待及分析事物的一贯态度,作用于对事物独到的洞察力及切入点上。最后的作品还要具备完美的制作工艺,这样我们才可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一般来讲技术型相机更容易改变观赏者在视觉上的感受,更容易展现事物的细节,强化视觉冲击感。
最终,情感和意念的投入,触动的将是观赏者的心。摄影离不开激情。选择和提炼被摄体来表达自己的倾向和意愿的同时,情感上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激情让人保持创新的动力,赋予摄影作品新的生命。无论天南地北,我们都应以心境与物境的精准碰撞去追逐与探索华夏之大美。
近年来,关于摄影艺术性的争论频生。数码时代的来临使摄影变得简便灵活,许多人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降低了摄影的门槛,人手一部手机都可以拍的不错,摄影作品人们可以轻而易举随手拈来了,所以它不如作画等更具艺术性。真是这样么?让我们看一下艺术的定义:“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我们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我认为风光摄影的艺术创作,是众多摄影门类里艺术性最强的创作之一,它的创作也是最难的,付出也是最大的。一幅作品的完成高度集中了摄影者的思想境界、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
另外,关于PS手段的运用,也是值得摄影人认真思考的命题。爱因斯坦说,“任何科学的进步都是人类器官的延伸。”摄影术的发明,对人类视觉有了极大的拓展。一些不易表现和发掘的风景可以通过摄影的手法充分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摄影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帮助摄影者完成他的构想。使用摄影器材拍摄完成的才是摄影作品,才称得上是摄影。
对于一个严谨的创作者来说,尊重摄影的原创就是尊重自己。当然,不管使用何种胶片,只要印刷出片都要数字化处理,对于数码摄影作品,我们可以在原文件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但移花接木、改天换地的做法是不尊重摄影。通过PS造出来还是摄影作品吗?那只能是数字暗房制作,是数字技艺的展示,它可以是另一类艺术创意作品,在制作方面我们不能否定它的艺术创造能力和价值,但绝不能称其为摄影作品。希望每一位真正的摄影人都能记住这句话:“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大自然风光无限,我们的摄影也没有极限。让我们将镜头对准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捕捉无限的美,去创造美的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