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百年老茶馆的慢生活

发布时间: 2017-04-13   |   作者: 南飞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腾讯图片

 

在成都双流县彭镇,有一家味道古朴的茶馆,名叫观音阁。老茶馆距离成都市区二十多公里,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老茶馆以其独有的节奏,传承着淳朴、平淡、自然的生活方式。

 

据传,百多年前,彭镇的所有房屋都在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唯此宅幸存。当地百姓便说,这是因为观音菩萨用脚护着的,故取名观音阁。(图/文 南飞)

 

50多岁的茶老板李强工作勤勉、待人和气,20多年前从母亲手上接过了茶馆,就和妻子起早贪黑地经营着这家老茶馆。每天早晨5点,老茶客就到了,李强夫妻俩就得斟茶倒水。有时累得伸不直腰,就坐在竹椅上打个盹儿。有经济头脑的李强,一年前又在街对面租下两个小门面,为参观老茶馆的游客提供行摄、旅游、住宿、道具租赁等服务。

 

老茶馆青砖加木墙略显斑驳,仅一扇天窗和两头的进门处能透进些许自然光线,使屋里显得较为昏暗。

 

茶馆的地面保持着原先的硬土,久而久之已经坑坑点点形成错落不平的纹理。

 

茶客们有些是老街坊,每天早早的就会来茶馆悠闲地品茶、聊天,也有的会看电视、看报纸、打牌或闭目养神打个小盹。

 

三五人一桌,老茶馆在轻轻的呷茶声、烟草缭绕的熏味、竹椅的吱吱声、闲谈细语声、纯朴老茶客的身影中,收获着悠闲和情谊。老茶馆更以其独有的节奏,传承着这种淳朴、平淡、自然的生活方式。据老板介绍,有的老茶客一辈子都在这里喝茶,余生主要是在这里打发的。老人去世了,后代还要来茶馆请一杯茶为其送终殉葬。

 

 

老茶馆里保存着文革时期的红色记忆。

 

老杨在老茶馆工作多年,平时为客人端茶倒水,闲余时会拿出自己的绝技“掏耳朵”,雅称采耳。

 

采耳时,老杨头戴一盏灯,手拿一串工具,一勺一铲,收放自如,一推一捏,轻缓有道。

 

而被采耳者则飘飘欲仙,恍若空灵。

 

细数采耳师拥有的数十种掏耳工具,有耳扒子、鹅毛棒、铗子、震子、马尾、刮耳刀、耳起、棉花棒、酒精、双氧水、头灯等。

 

随着采耳师一次又一次的变换工具,那种掏耳朵的舒爽感觉,由耳朵麻遍全身,钻进心窝。

 

每当老杨展示绝技时都会围上一圈外来茶客驻足观赏。快结束时,老杨轻轻拨弄长长的工具,发出悦耳动听的蜂鸣。

 

茶馆外还可以剃头。剃头匠老陈是驼背,靠着一双手艺自食其力。

 

老茶馆最成都,也最生活,平淡的市井生活,并不曾远走。茶馆内外每一处角落,都沉淀着历史,等待人们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