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发布时间: 2017-05-15   |   作者: 陈燮 王文学等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新浪图片

 

在网络兴起之前,不同地方的人们主要是靠书信往来的。无论是家书、情书还是友人的信笺,你都能读出浓浓的亲情、暖意和爱,《傅雷家书》《朱生豪情书》以及民国人物的各种往来书信集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当然也有些信是用来约架的。你知道吗,近代邮政在中国已经有120年的历史了。

 

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起初,大清邮局设于总税务司署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任邮政总监,1906年清廷设邮传部,1911年5月,邮政才脱离海关,成立邮政总局。图为1906年福州市邮政局。

 

1928年至1937年是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邮政业也获得长足发展。当时邮政系统不讲学历只讲能力,不管求职者是大学毕业还是中学毕业,想进入邮政系统,必须参加考试,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考得过中学毕业生。图为民国时邮局内景。

 

摩托车是民国邮差主要的交通工具,图为20世纪40年代江苏徐州的邮班。

 

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在全国率先设置了“赶班信筒”,即带有黄箍的绿色信筒,以赶发京沪线和经上海转发各地的邮件,类似于今天的“快递”。图为20世纪40年代,江苏无锡邮政人员在收邮。信筒上写着:沪沿线各大埠邮件均可当日随京沪夜车运送翌晨到达。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的时期,也是中国邮政的低潮期,但邮政并没有中断。那时,根据投递区域的不同条件,邮件有人扛、骆驼托运、雪橇运送、船只运送和飞机运送等多种方式。图为民国时的邮运飞机。

 

传统邮政业务包含收寄包裹、函件快件、特快专递、集邮报刊等。曾经在城市,邮递员常常把信件、包裹或报纸直接交给传达室老大爷;在农村邮递员则将这些东西交给村里,于是每到傍晚,村里大喇叭就开始喊谁谁谁去拿信。图为1991年西藏昌都地区邮电局大楼内景。陈燮/新华社

 

寄信和明信片曾经是邮局最主要的业务。一封信只要花不多的邮资,就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到达收信人的手中。有的人将信写在专门的信纸上。父亲写给儿子,小伙写给远方的姑娘。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还有专门替人写信的先生。图为1964年,顾客在北京的邮局里写信。王文学/新华社

 

邮局也承担了一般报刊的订阅业务。农村村委会收到的《人民日报》、偏远地方孩子看的《故事大王》等等都是通过邮局订阅的,不过一般会比发报和发刊时间晚几天才能到达。图为1987年,福建省惠安县,乡邮员在乡邮电所办理出班前手续。程曦/新华社

 

 
 
    邮票是一种邮资凭证,很多人把集邮当成自己的爱好。有的人收成套的生肖邮票,也有人对风光邮票情有独钟。图为1990年2月,北京集邮爱好者在北京邮票公司营业部争购马年邮票。宋连峰/新华社

 

很多人喜欢集邮,人大代表也不例外。图为1991年3月25日,两会开幕当天,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争购为庆祝大会召开发行的首日封。首日封上,可以请领导人和明星签名,也可以代表之间相互签名留念。江泽民、李瑞环、胡锦涛等都在首日封上签过字。李治元/新华社

 

1996年春节前夕,北京市百货大楼内出现了一个邮政服务处,它面向广大顾客,开展各种邮政业务。邮局设在商场里,可见当时人们对于邮政的倚赖程度。张旭/新华社

 

九十年代后,城市里出现报刊亭,报刊亭里花花绿绿的,出售各种报刊和水、小吃,如今随着纸媒等传统行业的衰落,报刊亭正逐渐成为消失的风景。图为1995年海口街头报刊亭。陈小鹰/新华社

 

邮局除了邮件、报刊订阅业务,还有储蓄业务。图为1993年深圳特区“打工妹”在邮局里给家里汇款。从1983年到1993年这10年来,深圳临时工从邮局汇往内地的款项多达40多亿元人民币。每逢星期天,邮局就出现排队汇款的长龙。黄鉴秋/新华社

 

八九十年代,人们跟广播台和报纸的联系都是靠邮局。有的广播节目可以选播读者信件,报纸上也专门有读者来信版。有些人在信里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因此交到志同道合的笔友。这是1994年满洲里市邮政大楼载波室。工作人员穿着拖鞋上班,也是当时国营企业一景。陆金发/新华社

 

九十年代,邮局的业务与日俱增,固定的邮局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在一些商场和宾馆等人多的地方出现了流动邮政车,图为1993年沈阳市内的流动邮政车。李永宏/新华社

 

很多人都对墨绿色的二八式邮政自行车感到亲切,邮递员穿着墨绿的制服,骑着这样的自行车,挎着墨绿色的挎包,将信件送到人们手中。图为1981年济南邮局的女青年们。李锦/新华社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余光中的这句诗很多人耳熟能详。图为1988年5月18日,北京陈贺勤(右)收到妻兄张鸿翰从台北寄来的信。这封信是从台湾经台湾红十字会到达北京的首批信件之一。如今,两岸早已实现全面直接通邮。白连锁/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