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两组胡同两个时代》徐勇作品

发布时间: 2017-06-21   |   作者: 徐勇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胡同101像》,是我早期摄影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拍摄时间在1989年下半年至1990年初。

拍摄想法缘起1986年在北京广告公司工作时,为美国一家电视台制作关于中国画的专题片。从寻像器里观察到的齐白石、徐悲鸿先生故居环境与我11岁时居住过的东四头条四合院似乎有了对应,使我产生对胡同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想像,打算用可更为自由独立的拍照片方式呈现。

北京城市从元大都至清末衰败的历史,很多人或怀有一种复杂忧伤的“夕阳感”。80年代末的社会语境对应了我的这种情绪。所以《胡同101像》的创作没有条分缕析的拆解或归纳胡同种种,也没有从记忆出发,而完全遵从自己对历史和时空环境的理解,并对应我个人情感。

真实的胡同充满人的热闹。《胡同101像》除最后一张老少三代肃穆站立望向镜头的一家人照片外,所有照片拍摄排除人的存在,只保留胡同岁月沧桑和胡同百姓生存印迹,以期最充分呈现历史、时间、空间、现实之间的关系。这是我的创作理念。另外,全部照片的拍摄使用三脚架、最小光圈,尽量避免镜头中出现偶然性、暂时性、动态的元素,使作品的呈现更加理性客观。

另一组虚化的胡同作品拍摄于20年后的2009年。我在2011年获卡塞尔摄影书奖的《十八度灰》系列作品,就始于这个完全虚化的胡同系列的创作,但过去未曾发表。

时隔20年胡同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我而言胡同还存在吗?1992年我尝试用“胡同游”的方式吸引外国人参观胡同及临时体验参与老百姓的生活,打破当时很多人认为胡同是破烂的认识障碍,提供胡同作为北京人文历史活化石的利用思路。可惜到9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的迅猛开发致大片的胡同成为推土机下瓦砾。我在1989年拍摄过的大部分胡同也不复存在。

我把相机的机身与镜头拆分,中间加上自制的长接圈,使得照相机完全拍不清楚东西。我用它去拍摄我经历、记忆和情感中的胡同。用这种方式回答我对胡同是否还存在的疑问,并挑战摄影的机械相似性和其语言边界,尝试让它能像其它艺术媒介一样进行自由的表达。

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