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钟鼓楼——那些年那些事

发布时间: 2018-06-28   |   作者: 张洁   |   责任编辑: 曾雅琪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起早儿,拉晚儿,逛胡同儿。严寒酷暑,顶风冒雨,拍胡同儿。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件辛苦事儿,但对我来说就是在拍摄中体会发现的冲动,按动快门的喜悦,低头看效果的快乐,让我持续享受着拍摄的快感。一句话,这是我最喜欢的记录方式。

对于钟鼓楼地区,我有着特殊的情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5年的中学时光就是在这儿度过的。我会常常回忆起那段岁月——邻里间的嬉笑怒骂,胡同里的灰瓦树杈。

钟鼓楼广场 2014.9.27 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工程初见成效,一个年轻人推着母亲到这儿来感受一下广场的变化。

近几十年在这一地区,一些我非常熟悉的场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一幕幕的发生在眼前,作为一个摄影人,记录它们是一种义务也是我的责任。

鼓楼大街114号2016.8.20院子里正在进行“棚改”施工,院内的孩子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玩手机。

拍摄时,我放下自己的职业立场,没有了报道摄影严格的时间限制,不为完成报道任务,不为发表作品,一身轻松。放下沉重的长枪短炮,一台微单,用第三只眼去寻找应该裁剪的动态和场景(景别),之后轻轻地按动快门。一幅幅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画面,一座座老宅、老树、老门洞的光影,进入了我CF卡中。

钟楼湾胡同 2014.3.2被搬迁住户遗弃的大衣柜摆放在街头。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工程启动后,被列入红线内的住户开始陆续搬走。

北京爷,赤背与两只爱犬一起玩耍;情侣,在雾霾中的鼓楼脚下玩自拍;踢毽子的好手,在广场上腾空起脚……

胡同里结婚的、摆摊儿的、剪头的、玩手机的、跳舞的……持续8年钟鼓楼地区的拍摄,我在钟鼓楼脚下“拾来”的碎片影像占据了我的电脑硬盘容量很大空间,已存下2000多幅成品影像。

钟鼓楼广场 2015.9.2市民们享受着“9·3阅兵蓝”。据了解,8月31日至9月6日,钟鼓楼暂停接待游客。

钟鼓楼下低矮破旧的房子里,住着我似曾相识却又不认识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存在状态,聊的家长里短,等等,都与我有关。

雾霾来了,戴上口罩成为了胡同里“新常态”;“9·3阅兵来了”百姓们会围坐一起,共同分享;阅兵蓝来了,他们会尽情的享受那一刻;治理开墙打洞,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段新生活的开始。

钟楼湾胡同 2013.10.1汤公胡同南口与钟楼湾胡同交界处,有一小片空地,居民们喜欢晚饭后在这儿坐一坐,消消食儿。

这些并不高大尚的照片,是钟鼓楼周围曾经发生的故事,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春夏秋冬的生活轨迹,是北京城变化的缩影,是社会发展的一瞬,是这个时代的符号,更是在空间维度上的光影年轮。

豆腐池胡同 2014.11.16 一位居民从位于洪恩观内的农贸市场采购了生活用品。恢复整治工程即将延展到洪恩观,原来在观内经营的台球厅、“杂家”咖啡馆等已经歇业,农贸市场也是最后的时光了。

目睹这些照片,真实感,亲切感,怀旧感交织在一起。这些碎片影像是二维的,但消失的场景却是多维的。

这座城市有昨天、今天和明天。

而我的镜头永远聚焦的是现在……

钟鼓楼广场 2016.5.26孩子们在学习滑旱冰。经过改造后,钟鼓楼广场更加干净、整洁,吸引了许多人在这儿玩耍。

赵府街 2013.9.20玩呼啦圈的小女孩。无论何时何地,孩子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

钟鼓楼广场 2014.9.20工程尚未结束,居民们已经开始走上广场,渐渐地这里恢复了几分往日的韵味。

钟楼湾胡同原17号院 2014.10.25 工人们在拆除红线部分的建筑,住户们在一旁打着麻将。“玩”,北京人特有的气质。不管周边发生了什么,他们就是这样淡定。

草厂北巷 2015.4.18 随着恢复整治工程临近尾声,住户们开始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装修”,在钟楼湾一带几乎家家都在进行。

钟楼湾胡同原32号院 2014.12.8 工人们正在清理施工垃圾。32号院分甲、乙两个院子,被拆除的是红线内的乙32号。

钟楼湾胡同原33号院 2014.8.24 大院被拆除了大半,只保留下最靠西侧红线外的两户人家。隔壁“发小儿”是31号院的门楼,属于红线内的违建,也将被拆除。

鼓楼东大街西口 2017.6.27 傍晚,肩扛手拽拿弯儿的小伙儿。

钟楼湾胡同 2013.8.29 家住17号院的大姐在胡同里“遛鹅”。在北京,遛狗的数不胜数,“遛鹅”真的很稀罕。

钟楼湾胡同原54号院 2013.5.27 张美云看着自家南墙的涂鸦画苦笑。院子基本被夷为平地,只保留下不足5米的“断墙”,那是张美云4平米的家。

钟楼湾胡同 2014.5.28 家住钟楼湾28号院的住户面对钟楼,看着已经被拆成废墟的22号院。

钟楼湾胡同 2013.10.1 90岁的张老爷子戴着200度的花镜读《北京晚报》。据老爷子说,他读晚报已经小50年了。

钟鼓楼北广场 2013.7.28 地方不大、设施也不全,人气却很旺。钟楼湾的街坊邻居们喜欢这种凑到广场上的生活方式。

汤公胡同2号院 2017.10.8 收拾停当准备午餐的姚美兰一家三口突然接到电话——孩子的奶奶发烧39.5度。93岁高龄的老人病了,让全家着急起来。

南官房胡同2013.5.24 玩耍着的女孩儿。

鼓楼东大街2017.6.12 在餐厅外蹭空调凉气避暑的大妈们。

草厂北巷 2017.6.20 入夜后,静静的胡同里,路灯下传来手机通话声。

后海酒吧街 2017.7.29 傍晚,排队等餐的人。在北京,人吃饭都喜欢扎堆儿,哪儿人多往哪儿去。

钟鼓楼广场  2017.7.29 傍晚,北京爷儿与外地人,从容淡定与行色匆匆。

张旺胡同 2014.9.8 中秋节,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一个迎亲嫁女的好日子,一对新人高高兴兴地走出胡同。

草厂北巷 2014.4.24 古老的胡同,古老的建筑,一样的老北京生活。

后海 2010.3.8 大雪纷飞,老人穿着短裤奔跑在街上。不是标新立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爱好运动人遵循的习惯。

北锣鼓巷 2016.5.26 时尚小店内外的时尚青年。

赵府街 2013.9.20 玩“推车游戏”的孩子们。在过去,玩具比较少的年代,类似的游戏很多。


摄影师张洁  《中国安全生产报》主任摄影记者

目前张洁《钟鼓楼—那些年那些事》一书正在77文创园E6本土一间#美术馆后街售出。

77文创园E6本土一间#美术馆后街77号# URBANUS都市实践与BENTU本土创造联合启动的实验性非经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