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安徽蒙城:青年非遗传人陈宝玉和他的陈氏锡包壶

发布时间: 2019-07-23   |   作者: 胡卫国   |   责任编辑: 曾雅琪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7月22日,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漆园街道漆园社区,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宝玉在他的工作室内制作陈氏锡包壶。摄影 胡卫国

陈宝玉是一个八零后,出生于蒙城县一个铁匠家庭,父亲是个聋哑人,虽然和他交流很少,但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父亲就是一边靠当铁匠,一边闲时制作锡包壶和铁片水桶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人。耳濡目染,陈宝玉从小就喜欢上了锡包壶。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锡包壶消费群体十分有限,两个哥哥都改行了。于是,陈宝玉成了锡包壶的第四代传人。自2002年起,他便真正操持起锡包壶的加工制作。

7月22日,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漆园街道漆园社区,陈宝玉在他的工作室内焊接制作锡包壶。摄影 胡卫国

7月22日,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漆园街道漆园社区,陈宝玉在他的工作室内打磨制作锡包壶的图案。摄影 胡卫国

7月22日,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漆园街道漆园社区,陈宝玉在他的工作室内打磨制作锡包壶。摄影 胡卫国

陈氏锡包壶共有20多道工序,全靠手工打造。做起来不仅费工耗时,经济收入也很微薄。与陈宝玉年纪差不多的人,大都外出打工挣钱。而他一直谨记父辈的做事原则,继续坚守这门老手艺。每一把壶都要针对形状和大小设计图案,设计完成后再贴锡片,之后是雕刻、焊接、打磨、抛光等工序,这些工序全凭匠人的手感。

7月22日,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漆园街道漆园社区,陈宝玉在他的工作室内对刚包好的锡包壶进行打磨处理。摄影 胡卫国

7月22日,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漆园街道漆园社区,陈宝玉在他的工作室内对刚包好的锡包壶进行打磨处理。摄影 胡卫国

7月22日,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漆园街道漆园社区,陈宝玉查看他刚制作完成的锡包壶。摄影 胡卫国

作为一项传统老手艺,目前在安徽省范围内,锡包壶的工艺仅存于蒙城县。如今,在祖传技法的基础上,陈宝玉对制作过程中的多个环节进行了改进。经过不断摸索,他设计出的花型获得了国家专利,新材料的运用也让成品变得更美观。目前,陈宝玉的锡包壶已获得3项专利。2017年11月,陈氏锡包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5月,陈宝玉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锡包壶)代表性传承人。

7月22日,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漆园街道漆园社区,陈宝玉查看他刚制作完成的锡包壶。摄影 胡卫国

7月22日,安徽省蒙城县城关镇漆园街道漆园社区,陈宝玉(左)向来访者介绍他手工制作的锡包壶。摄影 胡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