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12月5日
嘉宾:新加坡驻华大使陈海泉
中国网:素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是中国的友好近邻和重要合作伙伴。自1990年10月建交以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经贸往来密切,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今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了李显龙总理,两国领导人宣布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伙伴关系?中国和新加坡的合作在中国同东盟的合作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就相关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专访新加坡驻华大使陈海泉。
新加坡驻华大使陈海泉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杨楠)
中国网:大使先生,下午好。很高兴能在新加坡驻华大使馆与您进行交谈。
陈海泉:感谢你抽出时间,来到使馆与我交流,让我有机会介绍、展示新加坡。
中国网:我们来共同关注一下双边关系。中国于1990年同新加坡建立外交关系,此后,两国在各领域实现了互利共赢。今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中国进行访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其举行会见。两国领导人宣布将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在您看来,这次双边关系的升级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伙伴关系?
陈海泉:新加坡同中国一直保持着密切、良好的关系。但要想全面了解新中关系,我们需要追溯到更早之前,就是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和邓小平先生的时代。他们二位缔造了更加紧密的新中关系。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在苏州看到新中关系最具象征性的里程碑。
中国网:苏州工业园。
陈海泉:没错,就是苏州工业园。这是李光耀先生和邓小平先生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双边关系的基石。时间快进到今天,如你所指出的,2023年3月,李显龙总理访华,他与习近平主席将新中双边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在这14个字当中,“高质量”和“前瞻性”尤为重要,体现出两国希望新中双边关系是面向未来的,并且希望不断提升双边关系的质量,这就是所谓的“高质量”和“前瞻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回顾一下自1990年建交以来的新中关系,我们会发现两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交流频繁。新加坡是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之一,而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这很能说明我们两国双边关系的深度。但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新中两国都希望深化和加强双边关系。在这一“高质量”和“前瞻性”的伙伴关系中,我们可以在很多传统和新兴领域携手合作。那么,“高质量”是什么意思呢?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两国在自贸协定框架下的全面的伙伴关系。
中国网:自由贸易协定?
陈海泉:对,中新自由贸易协定。今年3月,双方同意重新回顾这一流程,深化双边自由贸易,这本身也是对双边关系的深化和升级。
关于“前瞻性”,我们可以合作的领域有很多。中国有许多新兴领域,包括绿色经济、金融科技、数字化、人工智能等等,中国在这些领域都有所发展。我们两国在这些领域兴趣相同,利益融合,有深化合作的潜力和可能性。当我们打好了基础,并且以前瞻性的视角去发展这一关系时,我们必须要强化制度化的平台建设。
事实上,在新中双边关系中,我们有非常牢固的制度化的联系。其中最有力的例证之一便是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这是一项副总理级别的双边机制,新加坡方面是由黄循财副总理联合主持会议,而中国方面是由丁薛祥副总理联合主持。
双方会在今年底召开一次会议,复盘两国间的所有合作。此外,新加坡还在中国成立了八个省级的经贸理事会。这八个省级经贸理事会帮助新加坡加强与中国不同地方之间的合作。省级经贸理事会拓展了新中两国共同的联系网,帮助新加坡企业建立同中国企业的合作。所以,这包含着双方政府层面、商业层面以及人民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刚刚还想到了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交流,甚至是公共外交。所以我们要落实各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以确保其服务于双边关系。
中国网:听了您的介绍,我了解到中新友谊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建交之前。而这一次双边关系的升级也为两国不同层面的合作带来了具体成果,这非常令人振奋。
陈海泉:是的。事实上,就在上周(9月12日),我们重启了双边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中新领导力论坛。这一论坛由新中两国轮流举办,新加坡这边是由教育部长陈振声主持,而中国这边则是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干杰主持。中新领导力论坛应该是中国和外国合办的唯一聚焦领导力议题的论坛。该论坛也为两国高级官员的会见和合作提供了契机。本届论坛是疫情之后的首次线下论坛。
中国网: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线下会面。
陈海泉:一定如此。
新加坡驻华大使陈海泉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杨楠)
中国网: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我知道中国和东盟彼此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同东盟的关系进入了快车道,而新加坡是东盟成员国之一,那么中新合作对于中国—东盟伙伴关系有何贡献和作用?
陈海泉:我认为,对东盟而言,中国一直是我们最积极的对话伙伴之一。东盟同中国的合作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初我们就成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而今天,中国同东盟在各领域的合作,包括贸易往来、经济合作,都成果显著。我想,在东盟10国当中,中国可能是(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至少对新加坡来说是这样。这也显示了我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望未来,就像我刚刚谈到双边关系一样,中国与新加坡可以在新兴领域开展合作。同样,我认为中国同东盟也能够探索新领域的合作。我们希望中国可以一直同我们所在的区域,同东盟保持密切的关系。东盟是一个拥有6.5亿人口的大市场,中国和东盟的友好合作会为其各自的发展助益。
事实上,尽管新加坡与中国一直保持着牢固的双边关系,但是我们也鼓励中国企业不仅考虑新加坡,也可以将新加坡视为进入东南亚,进入东盟的起点。鉴于我们在东盟的经验,我们的企业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在东盟地区探索机会。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希望扮演的角色。
当我谈及与中国的深度合作时,我们也非常了解中国的议程。中国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中国网:的确如此。
陈海泉: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也希望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是到新加坡,还可以将新加坡作为进入东南亚的跳板。这是我理解的新加坡可以发挥的作用。
中国网:我想,新加坡的确可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进入东南亚,和其他东盟国家进行合作的门户。
陈海泉:是的,我希望如此。
中国网:我们了解到,当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时,新加坡是首个公开支持该倡议的东盟成员国。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新加坡参与共建该倡议的第六年。您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一倡议?
陈海泉:正如你知道的那样,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增强区域经济合作。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经济体,我们相信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深化合作,提升和改善地区内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非常支持这一倡议。我们不仅仅在口头上支持,我们还将其纳入了中国与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即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这项工程支持了中国的互联互通建设,使中国联通东南亚,从而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缩短时间。这就是促进互联互通的价值。
总而言之,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完全契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
中国网:好的,那我们再来放眼全球。当大家谈到新加坡时,总会谈及新加坡崛起过程中所创造的奇迹,而新加坡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又总是和全球化如影随形。但是,当今世界,“逆全球化”“脱钩”以及单边主义抬头,对此,您怎么看?新加坡如何应对这样的国际环境?
陈海泉:我想现在每个人都在努力应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如果谈及全球经济的紧张局势,那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疫情期间,各国都关起门来,那么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对于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如我刚才所说,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依赖于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所以那段时间对我们来说并不轻松,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直面挑战。当今国际局势紧张,比如乌克兰危机以及中美关系。当今世界,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议题,这太重要了,对于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许多国家来说都有着重大影响。我们一直提倡沟通和对话,推动中美关系向有助于解决紧张局势,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方向发展,而不应被双边分歧所阻碍。
我们希望未来各方可以坐下来,增加交流,换位思考,了解彼此的立场。
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你刚刚提到“脱钩”,其实新加坡对于“脱钩”和“去风险”的看法略有不同。在这样一个相互联通的世界中,我们都受益于对彼此经济的依赖。
但是今天,如果你谈到“脱钩”和“去风险”,有些人说这是出于对经济安全的考虑。但有时这也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将自己来完成所有的事,而不是通过合作实现,他们希望从伙伴关系中“去风险”。如果不和他人合作,就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这也意味着生产成本会更高,而高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
所以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我们应当搭建桥梁,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近,合作更加紧密,这样我们才能从规模经济当中获益。“筑桥”总比“筑墙”好。
中国网:的确如此,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密切关联,多边主义、全球化以及稳定的中美关系将造福全球。
陈海泉:是的。稳定的中美关系,稳定的大国关系,稳定的地区和国际关系是实现(全球)稳定的关键。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只能“纸上谈兵”。如果说分享经验,我们按照自身原则来看待问题,立足于新加坡的利益。新加坡是中立国家,不会选边站队,只站在我们自己国家这一边。我们遵循自己的原则,保持一贯的立场。久而久之,大家就会明白新加坡值得信赖,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中国网:好的,谢谢大使先生。感谢您与我们分享您对于中新双边关系的观点和见解,也感谢您为我们介绍新加坡!谢谢大使!
陈海泉:在专访结束前,我想送上一份礼物,是我对于新中关系的32字总结,这是在我的同事们的帮助下形成的想法,非常恰当地描述了两国关系,我希望作为本次专访的礼物献给大家。
文化各异、相互尊重;
真诚友好、互利共赢;
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务实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网:谢谢大使!
陈海泉:非常感谢!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白璐;后期:刘凯;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