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马王巴拉图苏和

发布时间: 2017-03-16   |   作者: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马王巴拉图苏和》

主编:李毅

《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书只讲述了一个牧民的故事。李毅团队描摹了达尔罕苏木查干敖包嘎查52岁牧民巴拉图苏和日常的生活场景,以及对往事的回忆。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是:草原上一个四五十岁的牧民,要经过怎样的人生和自然的风雨才能走到今天?

 

巴拉图苏和,高大帅气,性格内敛,养马、驯马、调马远近闻名,医治牲口、制作马具无所不能。二三十年间获得不同层次赛马比赛的荣誉,为他赢得了“马王”的称号。李毅 摄影
 

少年们爬上屋顶,观看、学习巴拉图苏和演示套马技巧。贾婷 摄影
 

在每年参加那达慕大会和其他赛马活动之前,巴拉图苏和都会用很长时间认真给马理发,修剪赛马的鬃毛。李毅 摄影
 

巴拉图苏和的良马“大耳朵”又一次踏上征程,陪主人去参加那达慕大会。李毅 摄影
 

我们是同龄人

文|李毅 摄影家、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27年前,我曾到过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尚未经过“现代文明”大面积洗礼的草原,满足了我对于内蒙古的基本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的东乌珠穆沁旗之行,只剩下一些与游牧生活相关的记忆。

2014年春天,“影观达茂”项目引领我又一次走进草原。四月的日历已翻到只剩下了最后几张,但是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这里还没有出现能够满足我视觉期待的颜色,空气中也没有我向往的绿色清香。草原疾行的汽车将我们带到了达尔罕苏木查干敖包嘎查“马王”巴拉图苏和的家中。

巴拉图苏和,蒙古族牧民,1964年1月30日出生,他50周岁, 我54周岁,我们是同龄人。巴拉图苏和1米84的身高,黑红的脸庞,身穿暗红与白色相间的格子衬衣,牛仔裤,高腰皮靴,高大帅气的外表让我们很难与他的牧民身份联系起来。他性格内敛,很少说话,汉语表达能力不高,但是毫无保留的真诚与真实,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同是“60后”的我们,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有过多次交流。

……

 

牧民们过上安居生活之后,许多人家都会在房子周围搭建一定蒙古包。王正平 摄影
 

巴拉图苏和捧着心爱的马,喃喃私语。王争平 摄影
 

勇敢的阿尔斯楞试图征服一匹脱缰的奔马。贾婷 摄影
 

 

巴拉图苏和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草原上与马相伴度过的, 小的时候他没有读过书,父亲承包了公家的一群马、一群牛,爸爸放马他放牛。他从小就爱马,7岁的时候开始跟着爸爸学骑马、驯马、套马、医马。8岁的时候可以自己骑马,10岁开始骑野马、骑赛马,12岁左右学会了套马,13岁的时候,因为放牛放得好,他还拿过公家6头牛的奖金。与马为伍,伤痛陪伴,10多岁的时候,骑马去牧牛,马摔倒后他的腿严重摔伤, 14岁放牧牛群,病倒在满都拉牧场,过了一个月才痊愈。1976年,12岁的他参加了民兵,打过枪,扔过手榴弹,背了半自动步枪10多年。

……

巴拉图苏和22岁结婚,育有两个女儿。35岁时与爸妈分家,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与草原上普通的中年蒙古族牧民一样,平日他的生活特别简单,夏天5点多起床,冬季就6点多起床,出去赶马,回来喝早茶,放牛放羊,挤牛奶,喂羊羔,打扫羊圈牛棚,一天不停地劳作,只有晚上才能饱餐一顿。遇上冰天雪地的时候,整天就在羊群里忙着,基本上没休息时间。

在草原上生活,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常有的事情。1993年冬天,巴拉图苏和为寻找丢失的马群,一个多月行走千余公里,冻饿交集;2005年冬遭遇雪灾,雪下得有一米多厚。其他的牧民损失很大,他和妻子整夜都不睡觉,盯着喂马,喂牛羊,硬是挺了过来。

……

巴拉图苏和爱马,识马,他和马之间的感情特别深,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过马。二十来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己调(diào)马。几乎每年他都会参加赛马,得过冠军无数,人称“马王”。

巴拉图苏和胸怀坦荡,为人谦和,勤奋善良。在草原上,他的朋友特别多。他将自己心爱的赛马送给朋友,将家中的牲畜借给朋友,帮助朋友制作马具、用车、借钱、医治牲畜、调马、驯马、交流如何养马…… 只要是朋友需要,他都施以援助。他跟孩子说过:“我们一家是因为朋友才有今天”。

……

2014年4月下旬和7月上旬, “马王巴拉图苏和”摄影团队两次进入草原深处,历时14天,在一个方圆十几里并无其他居民的牧民家里,对一个普通牧民进行了不停顿的影像记录和人物采访。共计拍摄影像素材近500G,完成人物口述和访谈12万字。

团队里摄影家有:用中画幅黑白影像进行人文影像研究的许宝宽、以表现蒙古族日常生活为己任的王争平、从事多年摄影专业教育的孙家迅、新浪图片总监严志刚。他们都是中国当代重要的摄影家,每个人的影像都有很深的个人痕迹。撰稿人陈旻与大学生吴禹霖担当人物口述的采写整理工作,她们先后采访了包括巴拉图苏和及妻子、父母、女儿、徒弟、马倌朋友达8人之多。马文化学者芒来博士为这本书提供了最坚实的学术文本,达茂旗马协会副会长于曙光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蒙古族对马最深的情感。在进入草原前,团队成员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阅读了蒙古族文化学者的著作、收集蒙古族民歌、谚语,观看了多部以蒙古民族生活为主题的影像资料和纪录片。进入达茂,又与达茂的文化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

如何用一本图文书来讲述一个牧民的故事?说实话,在我多年从事的艺术教育和影像实践过程中,这样的文本从来没有看过。接手这个项目时,我不能想象:面对空旷草原上那个孤零零院落里的两个中年男女,我们怎么可能拍出那么多照片,写出那么多文字?

可做到最后,我和团队成员都怀有同感:我们只是看到马王巴拉图苏和的冰山一角。这本书就是500页也讲不完他的故事。

 

巴拉图苏和的房子由他亲自设计,整个院落疏密错落,别有艺术气息。王争平 摄影
 

经过两三个月的调马,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比赛,巴拉图苏和请他的朋友做陪练,检验调马的成果。李毅 摄影
 

巴拉图苏和家院里有一定夏季用来接待游客的蒙古包。草原上风沙稠密,一家人常常要齐心协力坚固帐篷。李毅 摄影
 

巴拉图苏和牵马走过元代古城遗址——敖伦苏木古城
 

参与者手记

达茂影像的思悟

王争平

对我来说,历时两年的影观达茂项目不难,同时也很难。

30多年的草原拍摄经验,使我对牧民早已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对于主拍《马王》和《冬季草原》项目,早已有驾轻就熟的信心。拍什么,怎么拍,似乎并不难做到,做好。我的影像语言也是坚持一贯的真实、平实、朴实风格,心随所至地按动快门。有时,边听音乐边拍摄,让心绪激活起来,让影像富有音乐的节奏感,让画面富有情绪化和个性化。

但是,50多位各地优秀摄影师汇聚于此,给我们带来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视角,让我们本土摄影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拍好是应该的,拍不好是无能,这种担心自始至终让我们一直不敢掉以轻心。我更一直担心画面流于惯性的思维,影像陷于空洞的形式。因此,在这个项目的拍摄过程中,一直努力在思想和表达方式上再有提升再有发展。

影观达茂项目整体策划理念、拍摄理念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看到以前摄影师操作模式的缺陷,让我们看到群体运作的综合力量,更感受到多元摄影文化思想汇聚在一起的巨大力量。

 

《马王巴拉图苏和》一书团队合影
 

花絮

花絮

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