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3-16 |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包头市“5421”发展战略提出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达茂旗得天独厚的草原优势、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为激发文化创造力,承接基地和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以举办节庆活动为抓手,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带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是达茂旗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2013年,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包头市政府的共同支持下,达茂旗承办了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2014年,又成功承办了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两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按性质分为文化、体育、旅游、商贸四大类,累计举办各类活动近300项,吸引游客170多万人次,带动三次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实现成功转型。
为了拱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平台,从2012年开始,达茂旗开始兴建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1700亩,工程分五期建设,目前已完成三期,包括主看台、分看台、赛马场,商贸区、蒙古包群、摩托车赛场、弱电系统、停车场、LED屏等。为了规范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2014年初,成立了那达慕游牧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全面负责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自公司成立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化运作的力度,积极开展了各类商演的招商活动。从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幕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商业演出活动10场,包括开幕式、那达慕晚会、云飞演唱会、摩托车极限表演、武利平专场演出等,实现门票收入300多万元。
两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从外在表现层面看,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一是群众性,80%以上的活动主体都是当地农牧民,由农牧民群众自己策划组织,受益者都是达茂老百姓,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原则;二是原生态,很多活动都把蓝天、白云、大草原作为大背景,都融入了牛、马、骆驼、勒勒车等游牧文化元素;三是创新性,整个游牧文化旅游节创新几乎无处不在,牛羊选美、勒勒车搬家、马铃薯套餐等比赛,既有趣味性,又有观赏性,深受各地游客欢迎。四是高规格。两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推出了一系列“国”字牌活动,开创了达茂旗文化旅游活动之最,其辐射带动影响巨大,仅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就有国字牌活动有23项,自治区级活动15项,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的提升了达茂旗的对外影响力。
从内在价值层面看,承办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主要实现了以下六大目标:
一是促进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完成文化旅游增加值5.47亿元,同比增长19.7%,占GDP比重达到3.3%。第二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期间,游客接待量达到95.5万人次,占总接待游客总量的62.7%;实现营业收入3.82亿元,占旅游营业收入总额的62.8%。仅开幕式期间,接待游客量突破17万,实现经营业收入6900多万元。参与各项活动人数达到48.7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带动当地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9.52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住宿餐饮业收入3.35亿元,批发零售业收入3.57亿元,带动其他相关行业收入2.60亿元。
二是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借助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举办,“达茂草原羊”、“达茂马铃薯”、“ 达茂石磨面”等绿色农畜产品,产销双旺,供不应求,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实现了以“质量”换取“价格”。带动了民族手工艺品生产经营的发展壮大。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届举办牧民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已进行八大种类50多人的培训,培训学员制作的手工艺品,在那达慕期间被游客抢购。目前,仅百灵庙镇就有民族手工艺品、奶食品和民族服饰销售店18家,年销售收入300多元。其中,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有民族商品销售店5家,带动牧民20多户,仅那达慕五天时间销售收入18万元。文化旅游节期间,达茂旗农家乐、牧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全旗共建成农牧家乐三百六十多家,能够一次性餐饮接待能力达四万多人、住宿能力两万多人。为解决游客住宿问题,动员百灵庙城镇居民开设家庭旅店120多家,在那达慕文化产业园区开辟了蒙古包群150多顶,以成本价出租给农牧民经营,可解决1000人的食宿问题。
三是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举办文化旅游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整个文化旅游节,传承文化的载体非常丰富,通过组织赛马,探究马文化的内涵;通过使用勒勒车,挖掘游牧文化的真谛;通过制作白食、红食,展示蒙古族饮食文化的奇妙。举办擀毡节、马文化节、奶食文化节、哈撒儿祭祀、民族服饰展等,组织开展了搏克、射箭等传统体育运动,据统计,两届文化旅游节关联民族文化的活动占到90%以上,通过这些活动,许多尘封已久的民族文化被重新唤醒。为提升希拉穆仁旅游区文化品位,打造了《金戈铁马魂、草原祈福行》和《敖包相会》两场舞台剧,分别在红格尔敖包和希拉穆仁大剧院进行商业演出。达茂旗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哈撒儿祭祀文化之乡”、“中国楚拉嘎好来宝文化之乡”, “中国蒙古族游牧文化研究基地”,取得了“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永久举办地权”。敖伦苏木古城被列入“蒙古族源、元朝帝陵”国家保护项目,地区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四是促进了生态保护建设。在文化旅游节的影响下,达茂旗有机牛羊肉迅速走俏,价格实现翻番增长,现在牧民养一只羊,等于以前养两三只;达茂的马匹也有了新用途,马产业蓬勃兴起,牧民养的马,既可以参加比赛拿奖金,也可以用来让游客骑乘体验,如今培养一匹好马,就等于过去养10匹普通马,在这种利益的引导下,牧民养畜自觉从“贪多”向“求精”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禁牧”和“禁养”的矛盾。
五是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据统计,文化旅游节期间,通过开设农牧家乐和家庭旅店,销售绿色农畜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参与各类赛马比赛等,有超过60%的农牧民都参到与文化旅游相关的产业,户均收入增加30%以上,有效解决了“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老百姓就业问题解决了,有事做了,就会把精力和心思全部用在赚钱上,许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就减少了。
六是促进了达茂品牌的提升。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期间,每年接待记者300多人次,接待各地游客近百万人次,推出了一批达茂牌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达茂旗自驾游品牌开始形成,带动兴建了20处高档自驾游营地,达茂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承办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将游牧文化打造成国内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盛会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达茂旗新兴支柱产业,成为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极,将达茂旗打造成包头市文化旅游中心和自治区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