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民俗价值

发布时间: 2017-06-29   |   作者: 陈韶华   |   责任编辑: 马雅兰   |   来源: 抚顺市旅游委

 

抚顺,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人文价值,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然存留着一些独特的非遗项目。在生活中守护精神家园,在生活中保护并传承,让民族文化绽放其特有而又迷人的光彩,是我们每个抚顺人应有的自觉和骄傲。 10项非遗项目晋级省名录

4月15日,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巴图鲁乌勒本、新宾满族放路灯习俗、满族清明节插佛托、满族婚礼习俗、满族祭祖习俗、锔瓷技艺、拂尘制作技艺、人参炮制技艺、抚顺千台春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新宾满族传统小吃制作技艺10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成功,被列入辽宁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目前,我市的新宾满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合并项目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抚顺满族地秧歌被我国列入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录名单;我市成功申报国家级名录项目4个,分别是抚顺地秧歌、抚顺新宾满族剪纸、抚顺煤精雕刻和琥珀雕刻;省级名录项目有抚顺琥珀雕刻技艺、抚顺满族民间故事、抚顺皮影戏等16个;市级名录项目五批共69项;县区级名录项目三批共128项。申报确定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公布了五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8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也是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价值,是文化核心和文化指向,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也指示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兵介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民俗、技艺濒临失传、消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让非遗融入与时俱进的文化建构,让非遗释放其物质载体的更大效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刻不容缓。”

自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国家、省、市、县区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对非遗项目进行普查、建档、保护、传承,我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影响,我市相继建立了满族剪纸展馆、煤精琥珀博物馆、中国琥珀城、抚顺市琥珀研究所、抚顺琥珀雕刻文化研发与保护中心等具有抚顺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非遗展示、研究场所;其间,我市开展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宣传推介工作,举办非遗展览展示和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省政府选中代表辽宁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展示和表演,赴台湾、澳门表演;央视多个频道多次介绍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抚顺的名字因为非遗而被更多人熟知。同时,编辑出版了《抚顺市满族剪纸大赛及非遗展览画册》、《煤精精品画册》、《琥珀珍品画册》等书籍,为宣传地域文化,展示抚顺文化特色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2013年下半年起,我市文化部门着手开展挖掘、申报辽东(抚顺)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在抚顺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4年,为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增强其科学性,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全力开展非遗项目申报,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档案建立,非遗项目宣传推介,非遗项目传承等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 陈韶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