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8-14 | | 责任编辑: 曾雅琪 | 来源: 抚顺市旅游委
在清王朝发祥地抚顺,煤精和琥珀雕刻艺术不仅是一门手艺,一个产业,更是一个颇具象征性的地理文化符号。抚顺的煤精琥珀雕刻艺术与百年“煤都”同生共荣,堪称这种艺术门类全国的鼻祖,极高的品质,原料的唯一性、工艺的独特性,让抚顺的煤精琥珀雕刻蜚声海内外,并成为“煤都”抚顺发展进程中,历史、地理、文化最独特的符号。2008年,抚顺煤精雕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说到煤精琥珀雕刻,一定要提到抚顺的百年老字号“双和兴”,“双和兴”是始建于1906年的抚顺第一家从事煤精、琥珀雕刻、销售的老作坊,抚顺琥珀研究所所长、“双和兴”现任掌门范勇先生,致力于煤精琥珀的文化传承,通过他的介绍和精心梳理,抚顺煤精琥珀的文化源流穿越历史,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龙脉”精魂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满族人祖先女真人一直相信自己是龙的子孙,并相信浑河左右有一条龙脉,在大地之下蜿蜒护佑族人,这条龙脉从抚顺清永陵启运山,经萨尔浒、抚顺城、东陵直抵沈阳故宫。启运山是永陵的坐山,连绵12峰暗喻清王朝将出现12个皇帝……清朝迁都北京后,把抚顺当成“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禁中之禁”,为保护“龙脉”,清王朝统治者以抚顺为中心,西起山海关长城,东到吉林船厂,北到开原威远堡,南至辽宁凤城,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43年时间,在东北大地上构建起绵延1900余里的柳边墙。对应北京“紫禁城”,这项历时漫长的浩大工程被称为“绿禁城”。尽管清朝统治者为保护龙脉煞费苦心,但一切好像是历史安排好了,种种历史巧合在1901年后发生:清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01年,内忧外患,入不敷出的清王朝以一万两白银的捐纳批准民族资本家王承尧、翁寿在禁地抚顺和“龙脉”上动土挖煤,十年之后,延续268年的清王朝也真的因“龙脉”毁损而寿终正寝。
1973年,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雕刻制品“耳塘”饰、圆珠等,经专家鉴定其原料均产自抚顺西露天煤矿,是我国煤精雕刻史上最早的实物。这一发现,使煤精雕刻历史上溯至7000年前。然而煤玉雕刻艺术真正成为一门工艺,还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
抚顺“龙脉”上出产的煤精被称为“龙骨”,与煤伴生的煤精琥珀又被称为龙的魂与魄,而让龙灵再生的人,就是那些掌握煤精琥珀雕刻技艺的艺人们,而这些杰出的艺人就都出自“双和兴”门下。
“双合兴”创始人之一赵景霖
“双和兴”“煤都” 抚顺的不老传奇
1903年,抚顺煤矿从试采转为正式开采,煤精和琥珀随着煤炭也被开采出来。这一年,来自河北省深县赵家村的赵昆生、赵景霖兄弟来到抚顺。赵家是木雕世家,清朝末年,经京城一贝勒推荐,赵家应募修建沈阳故宫凤凰楼,凤凰楼修建完工之后,抚顺的大户人家看中了他们的手艺,请他们到抚顺经营木雕生意。二人发现煤精琥珀是可雕性较强的工艺品原料,便尝试进行煤精琥珀雕刻。经过尝试兄弟俩认为这项生意前景非常好,与另一个木雕艺人张佰孝合作,于1906年成立了抚顺第一家从事煤精、琥珀雕刻、销售的商号“双和兴”,寓意兄弟和睦,和气生财。生意兴隆。“双和兴”门下有学徒20余人,生意遍布大连、沈阳、北京、广州等地,是当时抚顺规模最大的煤精琥珀雕刻作坊,三人也成为抚顺煤精琥珀雕刻的第一代宗师。
赵氏兄弟招收的20余名学艺弟子,大多数人成为中国煤雕艺术承上启下的文化传承人,使得抚顺煤雕艺术延续一百多年一直到现在,这其中有刘东坡、郭义、李玉明等代表性煤雕大师。
1909年出生的刘东坡,自幼随父到抚顺谋生,12岁拜赵昆生为师并得到真传。四年出徒时,这位16岁少年,一改师兄弟只能雕刻烟盒、烟嘴、笔筒、花瓶等小工艺品的创作风格,创作了大型煤雕作品《刘邦斩蛇》,轰动一时。不到20岁,他又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虎奶霸王》等大型煤雕作品,在题材创新和艺术水平上超越了师父等前辈。可惜的是,《刘邦斩蛇》等大批精美煤雕作品被日本侵略者劫掠到海外,不知所踪。国破家亡,连年战乱,这位艺术大师到解放前夕,已经沦落到靠一盘鏊子,摊煎饼为生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刘东坡、郭义、李玉明等艺术大师迎来了新生,1954年后,刘东坡等11名艺人在政府帮助下成立了煤精雕刻小组、煤精雕刻合作社、抚顺雕刻厂,从这时候开始,煤精雕刻艺术才真正实现了从师徒传承到社会传承的飞跃。
刘东坡大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龚振涛
文化传承 一座城市的精神与荣誉
195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为了向世人展示抚顺煤精的独特魅力,刘东坡等大师发挥集体智慧,废寝忘食,用抚顺煤精雕刻成直径高达1米的大型地球仪。抚顺煤雕作为最具地方特色艺术品在人民大会堂辽宁厅展出,引起全国轰动,也使得抚顺煤雕这一世界罕见的工艺品名扬海内外。
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视察抚顺露天矿时,亲手把持和观赏了刘东坡弟子王继昌等人集体创作的《大肚弥勒佛》等煤雕艺术品。那一年,一代伟人毛泽东有感于煤雕艺术品的精美和抚顺西露天矿的恢弘气势,欣然题词:“大鹏扶摇上青天,只瞰煤海半个边。”
1959年2月,煤精雕刻社、玉石雕刻社、琥珀小组等合并成立抚顺特种工艺雕刻厂。由于抚顺煤精雕刻有比较深厚的基础,玉雕与煤雕“两艺合一”,形成了具有抚顺特点的雕刻风格,在全国雕刻界颇有名气。抚顺玉雕马在上海举行的大型玉雕评奖会上,与北京雕刻厂创作的精品不分伯仲。在众多评委反复评议下,抚顺玉雕马以煤雕风格为底蕴并结合玉雕工艺一举夺魁,成为当时全国工艺美术界的佳话。
随着刘东坡、王继昌、马骉等一大批煤雕艺术大师在全国迅速走红,他们的作品在全国工艺博览会上屡屡获奖,其作品大都被国家或民间收藏。抚顺的煤雕作品题材广泛,雕刻技法精湛,堪称一绝,尤其雕马工艺在全国各类雕马工艺中首屈一指,是抚顺的金字招牌。
随着抚顺煤炭资源的逐年枯竭,抚顺煤精雕刻艺术曾经走入低谷。在范勇、李晓泉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在王永刚、龚振涛等煤雕艺术大师的传承下,抚顺煤雕正从低谷走向高峰,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有力的保护,通过培养传承人和不断创新让这门技艺不断向前发展。
煤精又叫煤玉,古人称涅石、石墨精,是抚顺独一无二的宝贵特产。随着煤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全国涌现出辽宁抚顺、山西大同、贵州六盘水等不同煤雕流派,追其这些流派的源头几乎都与抚顺煤雕有关,“双和兴”就是煤精和琥珀雕刻艺术源泉的泉眼。
在抚顺6位省级雕刻大师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龚振涛是最年轻的一个,按照抚顺“双和兴”传承谱系,第一代是赵昆生;第二代刘东坡;龚振涛的老师张丽娟是第三代;龚振涛是第四代;他的徒弟秋菊、龚亚楠、邱晨旭等是第五代……
抚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李晓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双和兴’从最初的20多个徒弟,传承和发展到现在,枝枝蔓蔓,大浪淘沙,如果说赵昆生、刘东坡是根系,那么后来的6位省级艺术大师就是骨干,想让抚顺煤精琥珀雕刻技艺长盛不衰,枝繁叶茂,还需要更多像范勇这样的文化园丁修剪灌溉,从长远的角度加以提高、利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