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喜看新变化 迎庆十九大】精准脱贫让西林村大变样

发布时间: 2017-10-19   |   作者: 张家口新闻网   |   责任编辑: 曾雅琪   |   来源: 张家口新闻网

 


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效果图。

杨栋梁在帮助村民收割庄稼。 张进宝 摄

建设中的便民桥。

金秋十月,崇礼区白旗乡西林村随处可见迷人的景色。道路旁,400余棵新栽油松绿意盎然;田野中,新建的21座蔬菜大棚内挂满了架豆,引进的藜麦等农作物喜获丰收;打谷场上,脱粒机隆隆作响,一片繁忙,传来村民阵阵笑声;村中,440米街道硬化已经完成,便民桥接近完工,文化活动中心主体建成,2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山村……

记者 张进宝 通讯员 石锋

“村中栽种的油松、丁香、海棠等树木,都有专人看护、浇水;街道中新建的花墙,既起到了防水作用,又美化了环境;老井上新建的凉亭,蕴含着浓浓的乡愁……”10月4日,在崇礼区白旗乡西林村,市国税局驻西林村精准脱贫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杨栋梁,边走边介绍说。

位于半山腰上的村庄

在崇礼区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小村,叫西林村。全村共有70户人家,大部分居住在半山腰上,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

村主任孙占海述说了西林村发展的艰难:“我从小在这个山沟沟里长大,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祖祖辈辈从土地里刨食,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过上好日子成了几辈人的奢望。”孙占海说,西林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落后,交通不便,土地都是旱地,主要种植土豆、莜麦、蚕豆等传统旱田作物,无其他产业,是个典型的贫困村。“种一亩莜麦,好年景收入三百来块钱。没有产业项目,脱贫谈何容易。”以前,他也曾带领村民外出学习致富经验,试着搞养殖、种植,但都因缺水、缺技术、缺资金没有搞成。

近年来,一些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孩子们也到县城或其他地方上学去了,在村居住的剩下了24户,48人,多是些老年人,且体弱多病者居多。

2016年2月23日,市国税局驻西林村精准脱贫工作组的到来,让乡亲们看到了致富脱贫奔小康的希望。

俺们村来了个好书记

驻村后,工作组深入村民家中,坐在村民的炕头上,和村民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村民之所以贫穷,主要是因为没有好的产业项目,没有好的致富项目,光靠种旱地脱贫致富很难。”杨栋梁说,找到了致贫的根子后,工作组积极和县、乡党委、政府议定脱贫发展思路,联系有关部门争取项目支持。

2016年,杨栋梁带领工作组成员,和乡亲们扑下身子,因地制宜谋发展。首先从打机井入手,解决西林村无水地的问题。经过聘请专家勘察、寻找水源、争取资金等多方努力,终于打出一口机井,使1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当年春天,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集资金9万多元为村民购买了3万多棵树莓苗;动员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了170亩枸杞;鼓励村民发展环保养殖,将养殖牛、羊转型为圈养猪和鸡,培养致富能手,养猪70头,产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完成了46间危房改造,确保了村民居住安全;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今年,在进一步巩固已有产业项目的基础上,杨栋梁和工作组成员孙怛旭、勾强一起,带领乡亲们完成了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在市国税局补贴资金的情况下,在村西新建了21个蔬菜大棚,种植架豆。

合作社整合无劳力贫困户的土地,种植藜麦,发展集体经济。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街道硬化、绿化,装修了卫生室,维修了饮水水塔,拆除了残墙断壁、清理了垃圾,安装了路灯。目前,文化活动中心、便民桥等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两年来,村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得益于俺们村来了个好书记,在杨栋梁和工作组成员的带领下,不仅产业得到了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再等、靠、要,脱贫有了主动性。”孙占海说。

便民桥成乡亲“致富桥”

“这是村中一条由东向西走向,深5米、宽6米的洪水沟,这条沟把村子和耕地分割成了两部分。尤其是到了秋收的时候,村民要绕很远的路才能把庄稼拉回家,很不方便。”当日,在便民桥施工现场,村主任孙占海指着洪水沟说。

杨栋梁介绍,便民桥谋划了半年时间,从9月份开始施工,预计10月底建成通车,桥宽4米,长8米,桥墩与护村坝连接,全部用石头和水泥砌成,保证桥的稳固。

72岁的村民孙计美说:“村里的耕地大部分在洪水沟南边,种地往返很不方便,这回好了,有了便民桥,再也不用爬梁过沟了,工作组为村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正在便民桥附近收割藜麦的村民孙万珍介绍,他今年在扶贫干部的鼓励下加入了合作社,第一年试种藜麦就获得了丰收,按照目前市场的价格,合作社能有3万多元的集体收入,社员们也能得到不少红利。他说:“我今年活了快80岁了,看到村里修了这座便民桥,心情非常激动,真好!村民们期盼了多少年的事情,在工作组的带领下干成了,我打心眼里感激扶贫干部。”

村民崔红展是村里的养猪大户,家中养着70头猪,他和老伴在村南种了20多亩莜麦和土豆,每年到了秋天最愁的就是往家中拉庄稼。望着快要修好的便民桥,崔红展放下手中的镰刀高兴地说:“有了便民桥,以后拉庄稼再也不用绕道了。”

村民郝金山说:“市国税局扶贫干部帮咱修的便民桥,就是乡亲们的致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