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刘振科:镜头里的凡人工匠

发布时间: 2017-11-09   |   作者: 刘振科   |   责任编辑: 李霞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导语

拍纪实摄影,让我和这些弱势群体有了深厚的感情,我愿意到他们中间去,看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中,运用勤劳和智慧绽放出一束束耀眼的火花。我也在一次次的快门声中定格了永恒,找到了快乐。

我镜头里的凡人工匠

我喜欢纪实摄影源于我在阿荣旗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近20年的经历。记录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比记录一个地区的自然风光更有价值,特别是在一个历史时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能工巧匠。你若不记录将来很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也许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我与纪实摄影的“情缘”

那是2012年12月12日,几位影友听说复兴水库冬季捕鱼,我们饶有兴趣地驱车前往,拍捕鱼最兴奋的应该是上鱼了,太阳已经下山了才开始出鱼,十多位摄影人和几百名游客无比兴奋,各自忙着找角度,冰面上汪了一层水,我的棉皮鞋已经湿透了却全然不知,当时光线很暗,即要调整感光度和快门速度,还要合理的构图。看到远处有一束车灯光正好打在了拉网的渔工上面,我便抓住机遇快速地连拍了一组照片,当时在相机里看还算满意,后来这张《年年有鱼》纪实作品,从那时候起,我对纪实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的困惑

几年来,虽然拍了一些纪实题材摄影作品,但多数都是因为跟踪不详细、记录不全面,而留下遗憾。究其原因,第一、自己和被拍摄的对象没有很好的沟通,总是让拍摄对象不太信任的感觉;第二、总是沉不下身子来完成一次系统的拍摄过程;第三、运用镜头来表现一个主题事件不够灵活,找不到最能吸引人眼球的闪光点。


有时候,拍到的一些人文纪实作品发到鄂温克摄影网与影友们交流,点评最多的要数北京的郑永康老师,他的人文纪实佳作多次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些有震撼力的组照还多次获得大奖。2014年12月12日,郑老师给我发来他拍的“蔚县青砂器”纪实组照,我看了数遍深受启迪。于是,一些平凡人鲜活的画面走进了我的镜头。


我镜头里的凡人工匠

这组画面作为50后、60后都还有印象,然而,现在的年青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作坊,也许再过几年、几十年真的见不到了。

这是我近几年来在阿荣旗城乡拍到的一组“能工巧匠”,他们在简陋的车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坚守的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赚到几个零花钱,更主要的是他们在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工匠精神”值得弘扬。









拍纪实摄影,让我和这些弱势群体有了深厚的感情,我愿意到他们中间去,看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中,运用勤劳和智慧绽放出一束束耀眼的火花。我也在一次次的快门声中定格了永恒,找到了快乐。





作者简介:

刘振科  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阿荣旗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爱好人文纪实民俗摄影、风光摄影。

图片提供: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