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03-20 | | 责任编辑: 曾雅琪 | 来源: 张家口新闻网
南留庄,位于蔚州古城西北十五公里处,是一座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村堡。相传,明永乐年间,保定顺平门姓商人因自然灾害流落蔚州,通过经商成为富甲一方的富户,他们遍访能工巧匠,经过12年的精心建造,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村堡。因门姓人家来自关南,所以将村子取名为“南留庄”。
南留庄:一座让我们记住乡愁的塞北古镇
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时曾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指出:“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而蔚县南留庄,就是一座能够让我们记得住乡愁的塞北古镇。
一座因富而生的古镇
据悉,北魏太和年间,在如今南留庄村西北不远处有一个小村庄,居住着蒋、王两个姓氏的人。后来到了明朝永乐初年,保定顺平的门姓商人为躲避当地的自然灾害而流落到蔚县阳眷,靠着诚实、勤谨、活泛的品性经商做买卖,很快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事业风生水起,接下来盖一处舒适坚固的庄园便很快摆上了议事日程。他们请当地最好的风水师进行堪舆,最终确定南留庄这个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最适宜建村立堡。于是便遍招各地的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历时十二年精心建造,最终建成这座布局精巧、形制独特、坚固安全、功能齐全的村堡。村堡建成后,他们接纳原来蒋、王两个姓氏的人家进村居住,和睦相处。如今的南留庄村民主要就是门、蒋、王三个姓氏,而其中门姓人最多,约占全部村民的90%。
设计独特的古堡形制
与蔚州其他地方的古堡相比,南留庄既有着与其相同的地方,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制。整个村堡不开北门,村堡最北边在堡墙上建有真武庙,这一点几乎是蔚州八百村堡的共同特点。历史上的蔚州,或者说是明代的蔚州,其最大的安全威胁是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势力。不留北门,一方面是防备拒绝来自北方的游牧骑兵的侵袭,另一方面在北堡墙高台上建造真武庙,使其成为整个村堡的制高点,能够在出现敌情时起到瞭望与守卫的功能。加之真武大帝司职北方,在北堡墙上建真武庙也是祈求真武大帝保佑全堡平安的祈愿。另外,北方五行属水,真武帝是管水的神仙,让他坐镇北方,也出于防止水灾和火灾的考虑。
南留庄在形制上还有自己极其独到的地方。它至今还保持着东西三条街、南北六道巷的格局,整个村堡是一个“穿心堡”:建有东、西两座堡门。堡门上的城楼虽然已经损毁,堡门也早已不再,但两座砖砌石垒的堡门洞还保存完好。东、西堡门洞里侧分别用砖砌成“定安门”“宁远门”几个大字。最奇特的是连接东、西堡门的街道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不规则的“之”形:从东堡门进村,是一条长长的平直的街道,但街道在抵达村堡西边关帝时折而向北,不久后又复而向西,通向西堡门。这样的形制,让我们想起蔚州古城街道的格局,因此可以知道南留庄这样的形制一定也是出于军事防御或安全防御的需要。
异彩纷呈的建筑遗存
从明永乐年间建村算起,南留庄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如今的南留庄村,许多房屋建筑、寺庙戏楼等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有所损毁,但依然保持了明初建堡时的格局,真武庙、关帝庙、娘娘庙、古戏楼、九连环院等许多古建筑还坚韧地挺拔着。
三圣娘娘庙,又称泰山庙,俗称送子娘娘庙,在南留庄东堡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建在一个近三米高的砖砌高台之上,游客要进庙,须从正南登攀几十级台阶才能抵达。过去高台西侧还有一个小门可拾级而上直通庙里,现已封闭不通。三圣娘娘庙供奉的是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的塑像,据称过去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来烧香求子,香火极其旺盛。娘娘庙墙壁绘有壁画,可惜已模糊不清。娘娘庙的院中有一棵粗壮的古柏,据称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三圣娘娘庙除了两侧偏殿为阎王殿外,在有限的空间内还建有鼓楼和钟楼,整个建筑设计显得紧凑有致。娘娘庙的南面,高台之下建有一座古戏楼,至今在逢年过节时仍有戏剧演出。
关帝庙,位于南留庄西堡门南侧的一个一米多高的夯土包砖台基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面积虽然只有三百多平方米,但却在有限的空间里极尽建筑设计之能事,布局精巧玲珑,不局促不逼仄,小而有致。庙门前左右竖有两根对称旗杆,并置一对石狮,门后南北两侧建有钟鼓楼,院落中间建有供厅,厅内绘山水花鸟壁画。正殿内塑有关帝塑像,墙壁绘有壁画。
真武庙位于南留庄北堡墙砖砌的高台之上,进入山门,高台之下台阶两侧有僧房两间,过去曾作为村小学的办公室,拾级而上,穿过又一小门,便是建筑宏伟的真武庙,两边是钟楼和鼓楼,正面是真武庙大殿与侧殿,正殿是近年来重新修建的,两边的侧殿则是原来的建筑。站在高高的真武庙,整个南留庄村的建筑都尽收眼底,眼界极为开阔。
九连环院是南留庄村建筑的主体,也是整个村堡明清古建筑的精华部分。它坐落在村堡西侧,占地约8亩,由沿街6个东西并进的院落组成,南面有六个出入口,北面3个出入口,共18个院落220多间房屋,每个院落都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整体。每进院落都有一座雕梁画栋的门楼,每座门楼上都挂有横匾,横匾内容各不相同,都分别诉说着一段前尘往事。九连环院落的房屋建筑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至今虽然有些房屋建筑有所损毁,但基本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房屋建筑精雕细琢,构思巧妙,工艺精湛,随处可见精美的石雕砖雕木刻,真堪称塞北民居建筑博物馆,彰显着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和美学价值。
挥之不去的文化印迹
南留庄作为门氏家族发家创业的见证者,在历史的风雨中走过了六百年的沧桑时光,这座曾经因富而生的古村堡,在近代又经历了一个因煤而兴的历史过程。作为煤炭资源丰富的镇子,南留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那时的南留庄,其建筑基本还局限在原来的古村堡范围内,但在它的东面,已经建起了一座小火力发电厂,在它的西面,则有国营的老虎头煤矿和镇属的寨沟煤矿,这使得南留庄更像是一座工业小镇。
经济发展了,文化活动也如火如荼。除了发电厂几乎每周都要放电影外,更为重要的是老虎头煤矿建起了自己的秧歌剧团,南留庄村也拉起了自己的戏班子。逢年过节就不用说了,即便在平时,这些剧团、戏班子也会常常进行演出活动,地点多数时候就在村东娘娘庙的戏楼里,往往观者如云,使十里八乡的人们过足了戏瘾。文革结束后,南留庄开始建设集贸市场,开集之时,更是请来了县剧团,唱了八天晋剧大戏“王花买父”,至今仍留驻在一代人的记忆深处。现在,虽然这些曾经的文化活动已如云烟消逝,但它留给南留庄人以及南留庄这座村堡的文化印记和文化影响却永远不会消逝,会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影响着这方地域的文化气候。
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
蔚县南留庄作为一个传统的塞北古村落,保存了众多的古民居、古寺庙,极具文物、历史和美学价值,因此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南留庄的村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上也经历了一个从无视到自觉保护的过程,其中传递的是当地人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
2005年开始,南留庄村民自筹一百多万经费,修缮了村里多座明清古建筑,娘娘庙、关帝庙、真武庙、五道庙、古戏楼、古堡门都得到了及时的修缮。使得这座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塞北古村堡在新时代呈现出了全新的光彩。他们这种非功利性的、自发筹资维护文物的行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也从一个方面表明当地村民文化意识的觉醒,表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确认和回归。如今的南留庄,不仅保存修缮了大量的古建筑,而且村民的文化意识、保护意识在逐步增强。
古村落铭记着社会历史发展的烙印,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最后的寻根溯源地。201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了一百多个传统古村落,以乡愁为情感基础,集中展现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通俗来讲,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标签,是一个民族的脐带血,是把你与其他不同民族区别开来的那种特殊的东西。比如语言、习俗、信仰甚至服饰、饮食等等,其中传统民俗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根文化。
南留庄,这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古镇,它的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它让我们在品味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我们祖先的勤劳与智慧,让我们能够记住乡愁,让我们的精神有了一个皈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