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04-10 | | 责任编辑: 李霞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写在前面的话
呼伦河畔铁蹄飞扬,甘南印象红衣朝圣,浓墨淡彩定格,指尖轻触人生。
布里亚特女人肩挎松和,巴尔虎老人手握佛珠,手持弓箭的男人身着毛皮在风雪中望向远方……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冬季那达慕上,风吹起雪片如扬起了沙,蒙古汉子与胯下的马儿驰骋雪原,套马长杆空中挥舞,铁蹄声回荡,恍若古老的战场。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流淌着的生命河,勒勒车后牛羊在原野上形成美丽的弧线,那是牧民正在迁徙。
指尖抚摸时光的流逝,线条在案前细腻且温润,手艺人坚守一方天地,固执得在光影下敲敲打打。
平遥古城时光柔软,西风残照,落日楼头绵延至今。
这里所展出的作品,是参加本次展览的16位摄影人在不同时间拍摄的作品,作品反映了摄影师们对民族,信仰,以及内心归属的认识与寻找。作品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呼伦贝尔地区、赤峰地区、锡林浩特地区、甘南地区、平遥古城等地的文化特色,凝聚了16位摄影人的心血。
内蒙古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的节点地区,在此前提下,本次影展着重弘扬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文化交流聚会,并希冀与各界艺术爱好者达成共识:在追求艺术表现的同时,尊重自然和生命。
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摄影人的探索和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体现了应有的价值。他们用善良的心灵和美好的愿望筛选生活,用艺术的态度和视觉的形式来思考与解读从过去到未来的际遇,把感悟与快乐传达给大家,与更多人分享。
林兵《民装之韵》
蒙古族以游牧为主,高寒的环境中马上活动的时间较长。因此,服饰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
“嗒塔戈玛拉”蒙古语译为刺绣。草原上的妇女,强健、丰腴,不但能牧羊,而且个个都是刺绣能手。蒙古族民间就有一首“荷包歌”是这样唱的:“九岁的姑娘呀绣呀绣到一十八,九条金龙呀转动着眼睛的荷包”。
蒙古族服饰不同部落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而白色、天蓝色又具有至高无上的纯洁意义。蓝天白云,绿草红衣,形成天然的和谐。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李克《迁徙》
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我们总是搬来搬去,辛辛苦苦的?”妈妈说:“我们要是固定在一处,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的搬迁就像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会感到很舒服。”这是自然的选择。
蒙古族的迁徙在蒙古语中叫走敖特尔。在受到自然灾害或特殊情况时蒙古部族就会走敖特尔。迁徙选择晴天丽日进行,如去的地方不远,黎明时分就动手搬迁,日头朗照的时候已经到了新盘上。
迁徙时一般用勒勒车或骆驼驮运,佛像、顶毡、毡门、套瑙走在前面;尊长早在毡包的旧址穿好新袍,跟在牛车的后面。
程伟《风中的呼麦—蒙古族肖像》
在被誉为“北方游牧民族摇篮”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活着成吉思汗的子孙们。
他们以奇妙的各种针法,绣、贴、补、缝在布帛和各类皮革上,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古朴典雅, 有的明快活泼,尽显巴尔虎蒙古汉子粗犷的性格和独特的审美,自然又朴实,处处体现了实用的天性。这些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纹样,寓意富贵,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徐跃清《流动的家—蒙古包》
蒙古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传统在这里产生,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最基本的民族特征,被生活在里面的人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载体。
王欣《做烛人》
走进制蜡作坊,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鼻而来,那是牛油的味道,只有用牛油做的大红蜡才是最纯正的,点燃后从来不会“淌油”。
在作坊一角,有一个车轮一样的架子,上面挂满了还没上色的蜡烛,很像刚灌好的香肠。这些蜡烛,小的要蘸六次,大的要蘸十五次。如果没有耐心,根本做不好大红蜡烛。
“归来未放笙歌散,话间梅开蜡烛红。"这首白居易笔下的红烛美景,自古便是千家万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却几乎很难见到了,虽然在过去制作蘸蜡这门技艺很不起眼,但是却是一直照亮着千家万户,在机器盛产的今天,老手艺已经卓见成为一种远去的情怀。
钢特木尔《好必斯嘎拉图家的一天》
又到了接羊羔的时节。好必斯拉嘎图一家每天要查看好几遍羊圈,喂料、照顾小羊羔、收羊毛……
偶有亲朋到访,热情接待。
在广袤的草原上,有千千万万像这样的家庭,他们怀着对自然和生命最崇高的敬意安逸的生活着。
这就是他们对生活最尊重的样子。
王彦琴《民间工匠》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
在中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和机械时代格格不入,秉承着代代相传的手艺立足,他们身上的标签是:死板、不凑合、怪癖,他们的名字叫手艺人。
世界嘈杂,手艺人的心是安静的,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技法和作品,精雕细琢,力求极致。
我们羡慕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专注做事背后带来的宁静,是手艺人细腻优雅的生活方式。
乌云娜《一位知青的草原情怀》
在半个世纪前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他作为一名知识青年离开了大都市,来到了苏尼特草原。
在与牧民的生产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深深的爱上这片热土。后来他当了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即便如此,仍然对草原有一份深深的眷恋。当人们向往都市繁华,享受着物质的丰富时,他却在退休后,举家重返草原,成为地道的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牛羊为伴,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满足幸福。旁人难以忍受的恶劣条件,却让他甘之如饴。
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他已经和这片草原融为一体,而他的子女孙辈,也留在了草原,一家人其乐融融,成为牧羊人家,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天伦之乐。
王彦《流动的城市》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内,平遥旧称“古陶”,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2800年历史。平遥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汉民族古城,整座古城加上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走进平遥古城,处处是景,它的一砖一瓦浸润着恬淡祥和的情愫,袅袅炊烟中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气韵。有人说平遥古城没了古城味儿,其实是你没寻到这里的柔软时光罢了。
很多旅人来到平遥,可能只会把脚步停留在古城内,而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一辈子都在城墙内外穿梭往返,这高大的城墙和门楼,也是家和远方的分界线,进城,即是回家;出城,便是远方。我艳羡能有这样的故乡,每一处,都落满故事;每一处,都镌刻着时光。
流动的人群与一座城市,能有多少风华,从清晨到深夜平遥陪你走过每一段时光。
张兴智《法事》
出家人是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弘扬佛法的人;是职业的修行者,也是职业的弘法者。做佛事有功于人也有德于己,信徒供给生活所需,使得喇嘛安心地做佛事,信徒也就间接地有了功德。
学经过程重学习,更重辩经。学员每天到“曲热”,或听上师讲经、或进行辩论。一人立宗,一人攻宗,你问我答,好不热闹。
信奉藏传佛教人家的法事活动虽不像寺庙里那样集中,但也贯穿于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一个人的一生中。
陈纬国《牧人生活》
原始而悠扬的夏日,牛羊反刍,马儿甩尾,草原上的事情永远这样不慌不忙,像大型食草动物一样安详。
挤奶的草原女人,唤醒了天边飘横的云朵,如同身边的蓝天、花草、牛羊、雀鸟一样,在草原上毫不突兀地存在着。就像密西西比河的鳄鱼,撒哈拉沙漠的骆驼,她们早已和草原融为一体。她们是草原上的松柏,是这方土地的力量和温柔,在草原上循环往复的每一天中,具体而浓重。在牛羊间缓慢度过的时光,落日余晖下消失的背影,让人向往回归土地。
王燕明《游牧文化的瞬间记忆》
“相机开始复制世界的时候,也正是人类的风景开始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发生变化之际。一种装置应运而生,记录正在消失的事物”(苏珊·桑塔格)。
我所呈现的组片,就是用相机记录下北方蒙古民族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了的游牧文化,记录下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勒勒车,承载着游牧文化,从远古一路走来。“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不论战争和日常生活,作为蒙古族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当下正在被现代的交通工具所可取代。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流动的居所,移动的故乡,辽阔草原上最温暖的地方,它与勒勒车构成了游牧文化的最重要的元素。
蓝天白云,碧绿草场,搭设毡房,牛哞羊咩,挤奶煮肉,飞驰套马,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游牧生活的画卷。
蒙古包的袅袅炊烟被风吹散,勒勒车的“吱吱”声渐行渐远。
张媚珏《风雪草原》
草原的冬天风雪彻骨,零下二三十度是很平常的事。如果赶上暴风雪更是想象不出来的寒冷。二零一六年的元旦,我与一行摄影团队,参加锡林浩特东、西乌旗冬季那达慕,正好赶上了暴风雪。这次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这样的天气,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是努力用相机记录了我眼里的一切.....
最令我动容的是草原牧民勇敢、善良、不畏严寒的威武豪气,风雪并不能掩盖他们骨子里的豪迈与热烈,反而将此展现得更加浓烈。
王伟时《甘南印象》
拉卜楞寺的辩经声随着炊烟一同升起,草原上沁入心脾的酥油香久未散去,郎木寺如世外桃源般遗世独立,扎尕那峥嵘的石城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光影中姑娘侧脸绯红,转经者日复一日默念着六字真言,朝圣者匍匐在漫漫长路上,骑马少年策马扬鞭肆意飞扬。
高原阳光照射下的寺庙金顶熠熠生辉,僧俗众在镇子里过着闲适且节奏分明的小日子,浣衣汲水、晒大佛、做礼拜,使得小镇神秘而又充满生活气息。
范俊民《民间影像》
每当自己拿着沉甸甸的老相机徘徊在城市边缘,不时的会想起儿时的我。这种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更加浓烈。
数字时代影像的记录非常便捷,几乎迎来了“全民摄影”的时代,而我却喜欢胶片带来的“真实”影像。这种平民化的题材可以使我更从容、更自由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随着时代的变迁,我确信富有人文关怀的题材会备受社会关注……
朝克《亚吾寺学校》
亚吾寺学校的孩子们早上5点半起床6点上早课、诵经,将诵经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帮助的有缘人,培养他们的感恩心。
感谢为这些孩子们助学捐款的诸位善友,在爱的滋润下,相信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人生的第一课便是怎样去爱,多么希望所有有缘的人能将这份爱接力下去。
结 语
扑捉瞬间变化,凝聚美好时刻,寄情于山水之间,感悟自人生百态。虽跋山涉水,为有所得而快乐,虽历经艰辛,为有所获而满足。变化莫测的云海,世外桃源的村落,翩翩起舞的山鸟,银装素裹的川河,悠闲自乐的老者,欲说还羞的少女,美不胜收。
本次影展承蒙各位摄影爱好者不遗余力的支持,也因此获得更为广泛的关注。通过听取影展过程中观众的评价,收获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今后的艺术创作给予很大的帮助。广大摄影爱好者表示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将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摄影事业,为这片富有魅力的地区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绵薄贡献。
图片提供: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