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两位德国摄影师开始合作拍摄欧洲大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水塔、鼓风炉、石灰窑、储气罐……在拍摄时,摄影师排除掉主体之外的细枝末节,只关注建筑本身的造型、结构、线条。以同样的距离、角度甚至天气状况,这些建筑被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并最终以并置排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看似单调、重复的展示形式让每个单体影像之间产生了联系,扩张了影像原意的边界,提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本质。这两位德国摄影师就是贝歇夫妇,他们独特的影像开创了“类型学摄影”的新风格,并因此闻名于世、影响深远。
摄影具有对真实世界完美复制的功能,它的精确性远远胜于其他艺术形式,这也是“类型学摄影”的根基。时至今日,“类型学摄影”演变得风格多样,后来者在拍摄时并不会拘泥于前人纯然客观的视角,而会更多注入自身主观的想法。
曹辉的《乡村货架》敏锐地抓住当下样貌在迅速更迭的乡村,以乡村生活中不可缺少、变革最先的小卖部货架作为拍摄对象,从架上货品到环境装饰体现时代信息;李峰的《万里边墙今犹在》追古访今,用写实的手法逐个截取了“边墙”这一古代遗迹的当今形态;李素清的《孩子不远处》虽与传统“类型学摄影”的概念有所出入,但仍由一个较为明确的主体——孩子,作为画面“锚点”,摄影师选择用手机拍摄,多样的景别形式也赋予作品丰富的观看感受;黄旭的《在路上》以不常见的高角度拍摄了一系列城市道路上的两轮车,形形色色的人物状态、服饰及其携带物品的方式,时代气息尽显其中;郭勇的《人工地貌》以近年来颇为风靡的航拍作为手段,记录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貌产生的改变,高空视角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体验。
这次在线影展中的5位摄影师作品,或多或少与“类型学摄影”有所牵绊。因此,我们不仅按照传统展示每组作品的单幅影像,同时也仿照贝歇夫妇作品的呈现方式,将这些摄影师的作品以棋盘网格的形式并置起来。当同一主题的相似影像共同呈现时,观者往往会更为细致地观看一幅与另一幅之间的微小差异。这体现了“类型学摄影”的魅力,也让观看影像本身多了一层趣味与深意。
——策展人、编辑马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