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语

20世纪50年代,两位德国摄影师开始合作拍摄欧洲大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工业建筑——水塔、鼓风炉、石灰窑、储气罐……在拍摄时,摄影师排除掉主体之外的细枝末节,只关注建筑本身的造型、结构、线条。以同样的距离、角度甚至天气状况,这些建筑被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并最终以并置排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看似单调、重复的展示形式让每个单体影像之间产生了联系,扩张了影像原意的边界,提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本质。这两位德国摄影师就是贝歇夫妇,他们独特的影像开创了“类型学摄影”的新风格,并因此闻名于世、影响深远。

摄影具有对真实世界完美复制的功能,它的精确性远远胜于其他艺术形式,这也是“类型学摄影”的根基。时至今日,“类型学摄影”演变得风格多样,后来者在拍摄时并不会拘泥于前人纯然客观的视角,而会更多注入自身主观的想法。

曹辉的《乡村货架》敏锐地抓住当下样貌在迅速更迭的乡村,以乡村生活中不可缺少、变革最先的小卖部货架作为拍摄对象,从架上货品到环境装饰体现时代信息;李峰的《万里边墙今犹在》追古访今,用写实的手法逐个截取了“边墙”这一古代遗迹的当今形态;李素清的《孩子不远处》虽与传统“类型学摄影”的概念有所出入,但仍由一个较为明确的主体——孩子,作为画面“锚点”,摄影师选择用手机拍摄,多样的景别形式也赋予作品丰富的观看感受;黄旭的《在路上》以不常见的高角度拍摄了一系列城市道路上的两轮车,形形色色的人物状态、服饰及其携带物品的方式,时代气息尽显其中;郭勇的《人工地貌》以近年来颇为风靡的航拍作为手段,记录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貌产生的改变,高空视角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体验。

这次在线影展中的5位摄影师作品,或多或少与“类型学摄影”有所牵绊。因此,我们不仅按照传统展示每组作品的单幅影像,同时也仿照贝歇夫妇作品的呈现方式,将这些摄影师的作品以棋盘网格的形式并置起来。当同一主题的相似影像共同呈现时,观者往往会更为细致地观看一幅与另一幅之间的微小差异。这体现了“类型学摄影”的魅力,也让观看影像本身多了一层趣味与深意。

——策展人、编辑马列

 

专家点评

  • 集束的意志和力量

    在西方,这些近似的形态、共同的事物,甚至近似或者一样色彩的N个组合图像,称之为“系列摄影”。这种摄影的存在和“序列摄影”是对应的。

    在一部系列摄影中,作品之间没有时间关系,只有空间的堆砌和并列。若尝试用“多胞胎”或者“同胞兄弟”来说明它们的存在意义,或许是一个较为形象的比喻。系列摄影,和线性发展的“序列摄影”,即图片故事的区别就在于此。在这个“影像团队”里,没有“序列摄影”里严格的先后顺序,没有点题图片和主打图片,也没有特写、近景、中景、大景之分。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一种平等的聚合关系。

    这有点近似“逻辑学”里的“类比”。但区别还是会有的,那就是空间形态上的微妙差异。也正因为这样的差异,才会形成它们组合在一起时的默契和严密。逻辑性,是系列摄影集束的中坚和理由。正因为这一点,才会有同类图片集合而产生的明确阐述,进而达到对于某种现象实质性的揭示。

    系列摄影的主题,首先需要发现,然后就是表现手法,最后即是积累。没有足够的数量,也就没有最后引人瞩目的精彩和阵容严谨的结果。系列摄影在选题、构思、表现形态等方面更加灵活自由,很多在序列摄影中比较难以完成的想法,在系列摄影中都能如愿以偿。在这里,有几位摄影师的系列摄影作品值得我们去欣赏。

    郭勇的《人工地貌》,就很特别。人们总认为,近摄的才是微观的。但在现实观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从空中鸟瞰人间,反而能拍摄出许多微观的图像——当然,因为这是一种错觉,也应该是误察。但这种错觉,却很有意义。因为它绝不是一般的视觉常态,而是把大地面貌、社会场景、人类运作的痕迹,都浓缩成方寸影像,就像来到了《格列佛游记》里的小人国。那么,我们天天行在地面而熟视无睹的严重问题,一旦到了天空去俯瞰,竟然会一目了然!这种洞察,这种发现,就是《人工地貌》的威力所在。

    李素清的《孩子的不远处》,给予我启发:真的不用远行,鲜活、生动还充满奥秘的探索,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刻。在不同的环境里,孩子们自由自在,但环境和道具,却将一个个孩子“分派”于不同的童话世界里——同时它又是极其现实的,有时候还带着些许残酷的成分。

    曹辉的《乡村货架》也很有意思,仅仅锁定乡村杂货铺,就能引发对于某些存在的思考。当然这里的照片不仅仅是对农村现状的审视,它还引起某些社会、政治层面的思考。可惜曹辉面对并摄下的杂货铺有点局限,如果有更多的选择、拍摄,或许《乡村货架》会更深刻、更广泛。

    黄旭的《在路上》,有趣!很局限的题材和视角——普罗大众的骑行。这里既有电动车、三轮摩托车,还有传统的自行车,并且所有的视角都是俯瞰。但微妙的情趣被黄旭抓住了——不同的情节和细节;不同的乘客和载客;不同的道具和载物。有些让人叫绝的情态,如若放在序列摄影里,恐怕很难引起如此瞩目。正因为系列摄影的同类比较,让这些个性存在互相轩邈,相得益彰,各展耀人风采!

    李峰的《万里边墙今犹在》,看起来像是威武、宏大的叙事,其实通过一幅幅各种角度的长城作品,道出李峰心中的忧虑:“面对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和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该如何守护好它,如何平衡好继承与发展。”在这里,同类型比较之中,数量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说,完成这个题材,付出的辛勤不是一般。除此之外,每一个画面都很美,画幅的比例也特别适合这一题材。

    总的来说,这次影展是一次重要的尝试。如此集中,如此强烈地展示系列摄影,同时,在展览策划与呈现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编辑意图与倾向。这些方方面面,在中国大陆摄影界,都使这次影展配得上一次开拓之举。

    ——著名摄影家、陕西摄影群体重要成员石宝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