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春天何时到来?

时间:2017-05-24  |  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马雅兰

      全文阅读
       
       
       

      中国音乐剧,春天何时到来?

      发布时间: 2017-05-24 14:50:26   |   作者: 赵碧清

      百老汇音乐剧大戏《魔法坏女巫》正在北京火爆上演,英国音乐剧《保镖》也即将开启中国首演,这些音乐剧“舶来品”也受到中国观众的青睐。

      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在西方很受欢迎,我国的受众人群也不断扩大。尽管中国音乐剧一直在砥砺前行,业内一次又一次喊出“中国音乐剧的春天来了”,但在国外“舶来品”的不断冲击下,至今看不到春意盎然。中国音乐剧何时才能山花烂漫?

      音乐剧属于综合艺术,投资大、耗时长,涉及的演员、剧组人员比较多。

       

       

      “从艺术上看,中国音乐剧要兼具中国叙事音乐剧和欧美叙事音乐剧的精华。”著名音乐剧理论家、制作人文硕认为,一部优秀中国音乐剧应该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叙事音乐剧特性,符合“每首歌、每支舞、每句词本身一定是一场戏”的专业戏剧要求;二是它的文学性和美学性,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

      此外,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必然是“平衡思维”,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在文学与娱乐之间、顶层设计与具体落地之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叙事音乐剧与盈利模式之间寻找平衡点。

      “过分强调作品或盈利模式,都找不到成功作品的出路。”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家付林说,当代音乐剧的最大魅力,不仅在于艺术上的叙事音乐剧美学观,也在于它的产业成功。只有双剑合一,才是音乐剧产业走向成功的出路。

      西方的音乐剧发展已经很成熟,而且有很多像《妈妈咪呀》《猫》《狮子王》《歌剧魅影》这样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在世界上常演不衰。著名音乐剧理论家文硕认为,音乐剧盈利模式的构建非常重要。

      “百老汇最大的盈利模式就是旅游,正是旅游成就了百年来稳定的盈利模式,让百老汇与好莱坞、拉斯维加斯一起成为美国三大国家文化品牌的决定性原因。”文硕指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不断进入百老汇,那些有经典潜力的作品获得了稳定演出的机会。没有这个市场基础,百老汇的产业链运作,比如驻场演出、国际版权运作、国内巡演和衍生品开发,都难以启动。

      “在我看来,百老汇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原因很简单,中国至今没有形成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那样稳定的旅游盈利模式,没有哪一个大城市(无论北京还是上海)形成音乐剧与旅游捆绑的凝聚力。”文硕指出,商业模式的匮乏成为中国音乐剧再次复兴最大的障碍。

      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再优秀的中国音乐剧也难以落地生根,难以形成经典。所以,片面地指责中国音乐剧剧目不行、演员不行、音乐不行、导演不行,并没有洞察到中国音乐剧一直不景气问题的症结。

      打开中国音乐剧大门的钥匙在哪里?文硕指出,如果割断中国音乐剧与民间小戏、歌舞小戏和地方戏曲这些区域音乐剧的联系,那么,中国音乐剧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区域音乐剧,是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鲜活而独特的“中国印”。在那里,有传统的民间小戏、歌舞小戏和地方戏曲,有我们歌舞叙事的老规矩;在那里,炎黄子孙都能看到民族音乐剧的“胎记”,都能寻找到中国现代音乐剧的DNA;在那里,有激活中国音乐剧的藏宝库,有强壮中国音乐剧产业的摇钱树,有提速中国音乐剧走向世界强国地位的能源储备库。所以,失区域音乐剧者,失天下。

      对于难以回避的国际化运动给中国传统歌舞剧带来的影响,要明智地去迎接这把“双刃剑”的挑战:既加入,又抵制;既接受它的先进戏剧美学观,又启动传统的再更新;既拥抱国际化,又不离本土化;既接受同质化的好处,又尊重个性化的特质……只有在这样的不断修正的多重迂回战中,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包容的“世界音乐剧”。

      中国音乐剧人的眼光不应该每天盯着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而应该像成熟的稻谷一样,弯腰下沉接地气,时时刻刻面对自己脚下的黄土高坡,面对眼前的乡村田野,以工匠精神,做好中国音乐剧的守护者和盘活者。 “民族的根在哪里,中国音乐剧就在哪里。”文硕说。

      哪一天中国音乐剧人勇敢地摘掉百老汇、伦敦西区的“装酷面具”,从“舶来品”的迷途中脱胎换骨,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取经途中改道,回归自然本土,回归区域音乐剧,通过西方音乐剧技术理论和美学思想进入本民族传统,再进行国际化的戏剧梳理及艺术改造,打造出一批具有中国风范和民族特色的世界音乐剧,这一天,才预示着中国音乐剧的春天开始来临!(记者 赵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