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李春龙专题摄影展《农民工兄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

发布时间: 2017-12-06   |   作者: 李春龙   |   责任编辑: 李霞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和研究生院共同主办的《农民工兄弟》李春龙专题摄影展于2017年12月6日上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幕,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杨元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朱宪民、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主席王玉文、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王悦、张桐胜、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副主席陈小波、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中国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任国恩、张小苏、大理国际影会艺术总监鲍利辉等出席开幕式,同期还召开了李春龙摄影艺术研讨会,展览将持续到12月11日结束。

摄影师李春龙将镜头对准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通过作品表达对农民兄弟的真情实感和崇高的敬意。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刘伟主持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部分领导

展览现场

召开学术研讨会

 我和我的《农民工兄弟》 

摄影/撰文:李春龙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部分农民离开家乡,脱离土地,进城“打工”以寻求生路,这种现象带动了全国各地农民的思想转变,这支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后被称作“民工潮”。这个人数庞大、聚散不定、被称作“农民工”的群体,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用自己的血汗浇筑起城市的华丽,家园生计却仍在偏僻贫穷的乡村;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农”,做的却是“工”的活计;欲融入城市而不得,欲反转回乡又不愿;试图跨越城乡、工农界限,却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农民工”一词所折射出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实为中国社会旷古未有之景象。

2015年5月6日《参考消息》转载了英国《金融时报》文章“中国农民工时代走向终结”这篇文章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老龄化,劣质企业淘汰等方面分析了农民工当时的状况,并得出结论——中国眼下农民工队伍正在迅速枯竭,农民工红利将耗尽。但是在我拍摄农民工过程中我也做了一些调研,我国人口仍有百分之四十八居住在农村,这一数字表明,农民工增长仍有很大空间,随着文化技能素质的提高他们所涉及的行业更广了,正如2016年政府公布的数字,全国农民工人数已经达到2.82亿,占参与社会活动与国家建设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不仅仅是在建筑行业,而是参与到各行各业,如高铁,高速公路,电力,矿业,工厂,旅游,餐饮,城市服务业,绿化城建等等各个方面,正如李克强总理讲过“农民工才是城市建设的最大功臣”。

选择拍摄《农民工》这一题材,我也是经过深思,甚至有过反复。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摄影师和农民工之间有着一种本能的隔膜,照相机的奢侈性、镜头的侵略性、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阶层属性等等,都为拍摄这一题材设置了许多前置性的障碍。所以要消除这些因素、拉近距离、建立互信便是拍摄前的工作。

我从2011年开始把镜头对准他们,刚开始无所适从到后来慢慢摸索,找到了我镜头中所想关注的人群。这类农民工较之于出外打工的个体农民工,把根拔出的更彻底,他们的家人或和他们一起劳作于同一个工地,或在就近从事着其他的工作,或纯粹是仅仅为了和家人在一起,以慰藉亲情,以保护婚姻。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稳定的收入,即便是他们的孩子也在城里人的异样目光下,委身于不被体制保护的“打工子弟学校”……

当我第一次接近他们,他们会以为你有什么事需要帮助,这时表现出的是热情和善良,当他们得知你要给他们拍照片,他们会告诉你我不漂亮或衣着不整,这时表现出的是羞涩,当你真的拿起相机拍他们时,他们便本能地躲避,甚至是惊慌和紧张,这些反应可以发现他们善良的本性,没有愤怒、没有埋怨。

多数农民工居住在项目公司提供的生活区内,那里有若干排宿舍,每排宿舍又有许多房间,每间约15平方米大小,有的住着十几个工友,有的居住着以蚊帐隔成“单间”的四、五个家庭。在这里既有集体生活的景象,又有小家庭生活的氛围,这就是他们的“新家”。

一顶蚊帐就是一个“家”,生活是透明的,朦胧外泻的私欲、若即若离的柔情,全然不顾帐外的风风雨雨,需要多么强大的神经,不仅是当事者的神经,还有周边不想参与而不得不参与的“邻居”的神经,真是无可奈何地自得其乐。

谁不想有个不仅能遮风避雨的家,而他们的梦想距现实却是无尽的遥远,而在他们口中称之为“老家”的家,没有温饱,没有温馨,在“新家”虽有温饱,却仍缺温馨,退而求其次,不得已而为之,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工地上挥汗的男人、宿舍里缝补的女人、蚊帐中读书的孩子,拼搏、生活和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你面前。随着拍摄的范围逐步扩大,我开始进入他们的各种形式的“新家”,有的住在工地的工棚,也有租住简陋的旧民房,临时帐篷,或新建的不具备生活条件楼房里,包括改造区待拆的危房也是他们的临时住所。

我经常到这些地方和他们聊天、拉家常,这使我们之间有了互信,也进一步对他们加深了了解,并和许多农民工成为朋友,以至于到他们过节或家里有什么事也会和我商量一些家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以平等的态度相互对待,为我拍摄这组专题奠定了感情基础。

平等意味着尊重,尊重决定了拍摄态度,在我拍摄这组专题的几年中,拍摄的图片有很大部分是给他们拍的生活照,所以一有什么事情大家就会想到我,我也在给他们无偿服务的同时,迅速抓取神态,定格有表现力的瞬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状态保证了作品的现场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照片是给别人看到,你的作品别人能不能被看懂,看懂照片背后的故事?能不能看出作者所持的态度和思想?所以说,摄影作品题材选择的社会意义、真诚友善的平等态度、积极勤奋的创作热情才是成功的保障。真实、同情、关注、社会责任,是我想要表达的最基本的态度,为农民工兄弟们做件事,是值得骄傲的。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同全国劳模代表座谈发表讲话,同时讲到农民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会要加大力度做好农民工工作,一方面把农民工组织起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工会的作用,把广大农民工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他们成为工人阶级坚定可靠的新生力量”。总书记的讲话无疑是给农民工送来了春风,也是给有关部门如何做好农民工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有一位代表叫王冬林,他原来是一位农民工,他既有亲身经历也有调研,他把农民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普遍关心的农村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分配等问题带到了大会上。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要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体系。我们坚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关心下,存在于农民工群体中的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我以镜头记录下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把拍摄的作品展示出来,能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他们,为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尽自己的一点儿力量。

在我面对他们时,心中只有尊重和同情,他们伟大的那么无奈。这种状态的存在是他们追梦的过程,而他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用勤劳的双手不懈的努力在这条含辛茹苦的路上去实现小康梦。




















作者简介:

李春龙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北京摄影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