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用影像唤醒环保意识:“中国自然生态摄影与自然生态保护”座谈会在三门峡举行

发布时间: 2017-12-21   |   作者: 中国摄影出版社   |   责任编辑: 李霞   |   来源: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12月12日,由中国摄影出版社主办的“中国自然生态摄影与自然生态保护”座谈会在三门峡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牛兰英出席座谈会并致辞。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赵迎新主持会议。 

郑更生书记指出,发挥摄影的力量,在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主体工作中发挥作用,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和富有现实意义的命题。当今中国涌现了一批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勇敢和奉献精神的摄影师,倾心投入自然生态摄影,在记录和赞美自然,发现和探索自然方面,在展现物种多样性,揭示生态环境的变化,保护自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尊敬。希望与会专家就加强生态摄影者的职业素质、道德关怀等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同时,呼吁全国摄影人关爱自然、尊重自然,珍惜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与生灵,做自然生态的保护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刘鲁豫表示,座谈会在三门峡召开,是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文化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的充分肯定。最权威的声音,最高水平的见解,将从河南、从三门峡发出,助推了河南文化高地的建设,对河南的自然生态摄影和对广大摄影界甚至全社会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牛兰英在致辞时简要介绍了三门峡的市情。她说,希望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到三门峡采风,用胶片记录自然生态之美,用图像展示和谐共生成果。我们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把大家的真知灼见转化为促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努力推动三门峡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随后参加座谈会的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领域知名摄影家、专家20余人,就自然生态摄影与自然生态保护展开了充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共同围绕自然生态摄影与自然生态保护,生态摄影在我国发展的进程,摄影人在促进生态社会和谐发展道路中扮演的角色,生态摄影者的职业素质、道德关怀和社会责任等内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增强了摄影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自然生态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会长、自然影像中国发起人、中国生态摄影理论的首倡人和实践者陈建伟就自然生态摄影与生态文明建设为题指出:生态摄影是时代的产物。中国社会发展从农业文明经过短暂的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是一种高速的发展,跨越式的发展,如今生态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必须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当代摄影人应拿起手中的相机作为武器,宣传社会、感染民众,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这就是时代赋予摄影的神圣历史使命。 

晋陕豫《黄河时报》总编辑、高级记者孙振军强调,动物是地球的主人,也是人类的老师。人类的创造灵感绝大多数源于野生动物。只是我们无法融入它们的生活,解读它们的语言,便主观而片面地认为它们是没有情感的。野生动物摄影可分为三个层面:看到什么拍什么是第一层面,什么美拍什么是第二层面,展现它们的情感是第三层面。很多国外摄影师早已达到了第三个层面,而我们国内的野生动物摄影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们将本次大展的主题定为“读懂你 理解你”的初衷所在。

四川省摄协副主席、著名摄影家王建军表示:我经历过西部大开发,见证了当地突飞猛进的变化,同时看到了砍伐、过度建设等使当地环境遭到破坏的场景,我在拍摄中也从单纯赞颂大自然美好,逐渐开始关注自然生态保护。近些年来中国国力的提高带动了全民的环保意识,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一件事,也希望我们能将更多的环保理念真正融入社会建设之中。然而,本应有艺术担当的摄影人却在拍摄中存在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不尊重自然,摄影作品不合逻辑地随意拼接;拍摄时残忍地对待野生动物。令人欣慰的是,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全是摄影师们用心拍摄的,没有任何“加工”手段,这使我们重新看到了自然生态摄影的未来。

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以亲历者的身份,以拍摄、传播、呼吁和保护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个自然生态摄影者能够为生态自然保护做些什么,发挥多大的作用。他表示目前中国人对本国的野生动物的物种以及现状的认知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从小培养下一代对自然抱以正确的观念;并且经济发展不应该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前提之上,而在这一切的发展过程中,影像的导向力量不容忽视。最后,他自豪地说:野生动物摄影师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摄影除了娱乐自己、陶冶情操之外,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青海省摄协主席、著名摄影家蔡征就“感悟自然与野生动物的精神境界”谈了谈他的看法: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同时也是留存自己的生存之道。能用照片为保护三江源、保护可可西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他本人是无上荣耀之事。同时他对三门峡市的自然生态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由全国生态摄影专业委员会扩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协会,联动考虑成立生态摄影联盟,推动影像保护生态工程。二是建议三门峡市能够举办国际野生动物大展,建立多个野生动物拍摄基地。增强推动力,加快国际化。

自然影像中国发起人谢建国就“中外自然摄影师的合作交流,用不同摄影语言讲好中国生态故事”一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当前中国需要培养有能力讲中国自然故事的自然摄影师,需要有好的、有故事的中国自然影像作品,需要有讲故事的平台及听众,需要用我们的作品消除国外对于中国野生动物的了解仅局限于大熊猫这样的状态。让中国的生态摄影走出去,与世界接轨。 

来自瑞典的著名摄影师、奇野中国项目联合创始人斯塔凡·威斯特兰德提出了他的观念:人们要保护自然,必须热爱自然,如果人们并不知晓一些物种的存在,又怎么去爱它们呢?斯塔凡表示他愿意用与中国摄影家不同的摄影语言,对照片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表现,并且传递给世界上不同的读者,让大家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野生生物摄影师、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唯一特邀摄影师顾莹明确了一个观点:我的心在高原,我愿意全心全意为中国的景色造像。自然摄影最重要的是真实,她分享了自己在可可西里拍摄时所经历的艰苦的环境,但她坦言:遇到危险是常态。顾莹希望借助分享她拍摄的最真实的藏羚羊的照片,唤醒人民对于野生动物的爱护之心。

安徽省摄协副主席、安徽旅游摄影协会会长刘少宁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虽然近年来人们加大了对自然开发的力度,但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另一方面,他认为生态摄影是旅游营销必不可少的推手,能够提升中国旅游品牌的忠诚度,推动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球摄影网顾问苏民安主要讲解了生态摄影中的人文精神,生态摄影与生态文明是紧密相连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的自觉自律,要求人们尊重和爱护自然,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生态摄影记录的是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有些已成为文化科学遗产。生态摄影的创作主要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正面歌颂,宣扬优美的风光和丰富的资源,推动社会发展;二是负面批评,记录生态环境所遭受的人为破坏,提升文明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董玉清就“以鸟为友,天长地久”为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中国自古以来就崇拜鸟图腾,华夏祖先一直视凤凰为一种象征吉庆的神鸟,并一直贯穿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森林和湿地遭到破坏,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所幸,随着我国生态环保精神的普及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濒临绝境的鸟类也重新焕发生机。董玉清亲力而为,承诺会协同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继续将公益宣传活动进行下去,守护人类这一相濡以沫的朋友。 

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著名摄影家冯凯文表示:我们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打造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明确了摄影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扛起了摄影人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通过摄影作品的宣传力,无论其内容是积极的、带给人对于美的期望的,还是相对负面的,带给人警醒与反思的,引起了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才使更多的人加入环境保护的队伍之中。 

在会议的最后,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赵迎新做了总结性发言,她指出,通过座谈会,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地球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摄影家在呈现荒野之美,解释生物多样性,描绘濒临物种之脆弱,揭示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还提出,摄影人对于自然生态保护的概念还需更广泛,不仅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救助,还应更多关注如何恢复我们已经开发过度的城市和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让那些远离人类的物种回到我们身边。以摄影的力量,唤醒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提示我们以谦卑的姿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进而促使我们以实际行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大众摄影》杂志主编徐艳娟,《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部副主任罗兰,《大众摄影》杂志主编助理彭玫,著名自然摄影师袁明辉、徐永春等。本次座谈会体现出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为三门峡市生态摄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