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在京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18-06-30   |   作者: 陶克图   |   责任编辑: 曾雅琪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2018年6月29日上午9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8年6月29日—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与艺术研究室和辽宁阜新海棠山普安寺承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论坛暨海棠山佛教专题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及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代表在开幕式主席台就坐。

来自蒙古国科学院、印度新那烂陀大学、斯里兰卡比丘大学、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达卡大学、尼泊尔梵语大学、尼泊尔莲花研究中心、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真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故宫博物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北京佛教居士林、雍和宫、山西玄中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佛教寺院的一百余名代表,共聚一堂,讨论、挖掘亚洲佛教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海棠山摩崖造像的艺术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到会祝贺并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筱筠在开幕式上致辞。

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在开幕式上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对爱党、爱国、爱教的理解与认识。

辽宁省阜新市海棠山普安寺寺主一希仁波切向与会者介绍了该寺院历史沿革及石刻造像形成过程。

王志远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志远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郑筱筠研究员致开幕词,对各位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郑筱筠研究员梳理了佛教发展的脉络,中国与南亚、东亚在佛教文化上交流的意义,本次会议致力于东亚佛教文化研究的意义。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蒙古国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纷纷致辞,海棠山普安寺寺主一希仁波切向各位学者介绍了辽宁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的保存情况与文物意义,并预祝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研究员嘉木扬·凯朝和海棠山普安寺寺主一希仁波切交谈。

有来自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蒙古国、日本、韩国等十余个国家与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中国台湾也有学者参会。图为Kashi Nath Nyaupane在作《丝绸之路及其意义》的报告。

来自蒙古国的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呼兰女士在开幕式上的致辞受到大家欢迎。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内容涵盖“一带一路与宗教文化交流”、“蒙古地区佛教文化”、“佛教与文化交流”、“海棠山佛教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不同国家的学者纷纷登台发表论文。斯里兰卡拉达纳悉利长老《法显大师与无畏山寺》、尼泊尔的Kashi Nath Nyaupane教授《丝绸之路及其意义——以尼泊尔、梵语和佛教为例》、孟加拉国的Gyana Ratna Sraman教授《“一带一路”的先行者阿底峡——通往觉悟的明灯》、蒙古国朝•瓦•伊西道尔吉教授《论成吉思汗“得人心”用人之道》、日本立川武藏教授《宗喀巴对无自性的理解》、印度Arun Kumar Yadav教授《玄奘大师对大菩提寺的记述及其现实意义》、中央民族大学乌力吉巴雅尔教授《“一带一路”沿线上藏—蒙地区佛教文化遗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一带一路与佛教文化传播的意义。 

与会代表与嘉宾正在认真观看海棠山普安寺石刻造像图片展。

研讨会现场

其间,会议分为四个小组,7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和探讨。经过一天半天的热烈讨论,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6月30日下午6时顺利落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总研究员主持了闭幕式。闭幕式上,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畅谈了佛教中国化的路径,阐述了佛教对于中国文化艺术深远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嘉木扬•凯朝研究员代表会议承办方进行了总结发言,凯朝研究员首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支持会议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接下来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对会议的内容进行概括,并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的讲话,谈到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贡献等等。

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精彩的会议讨论之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还赴北京雍和宫进行调研。主办和承办方并于6月30日晚上举行了由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联合演出的 “一带一路”海棠山音乐会。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文/嘉木扬·凯朝 摄影/陶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