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公众施救教育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 2018-12-16   |   作者: 陈勇 罗永生   |   责任编辑: 陈勇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我国每年发生猝死的人口约54.4万人,其中90%发生在医院以外;受猝不及防伤害影响的家庭人口高达百万;保险机构每年对此类事件的赔付金额达数百亿元。

医学科学认为,对于猝死人员最有效的抢救时间是“黄金4分钟”。有数据表明,目前发达国家公共场所猝死人士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达38%,而我国则不足1%。发达国家公众接受急救培训率达60-92%;而我国则不足1%。应该说,我国公众接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率低下和公众场所急救设备配置不足,是我国公共场所猝死率居高的重要原因。

12月15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和“中国公众施救教育行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行。

民政部原副部长陈虹、原卫生部副部长张凤楼、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会长雷志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理事长习明龙、中华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吕传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会长张春枝、中国心理协会监事长时勘、中国民航应急救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兆祺、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医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仲教授等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人出席了大会。大会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颖主持。

会上,雷志勇会长首先代表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对出席大会的领导、来宾以及媒体的朋友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对成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和启动“中国公众施救教育行动”的意义做了深刻阐述。

张凤楼、陈虹、吕传柱等在讲话中,分别从国家卫生健康管理、社会民生事业、急救医学科学的不同角度,对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中国公众施救教育行动”的启动,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为改善我国公共场所生命安全保障,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的生存率,同时向全国非医疗专业的人员提供能挽救他人性命的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共施救专业委员会来自全国的49位急诊医学专家编纂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公众施救教材》(初稿),并着手制订《中国公众场所施救管理标准及评价程序》,提出了我国设定公共区域急救设施的标准和公共区域服务人员急救能力培训标准的初步设想。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是民政部注册,国家卫健委主管的民间团体,以生命关怀和健康促进为工作重点,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多项包括专业培训、知识普及和专业人员培养的公益工作。

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是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下设的二级机构,其工作重点在于公众急救自救知识的普及,中国公共区域急救设施布局研究和标准制定,中国公众施救普及培训和认证。

“公众施救”是指经过专业施救知识、技能培训的非专业医护人士,在公共场所目击他人生命处于危难或困境的紧急状态时,第一时间自愿实施的善意救助行为。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关于院前急救和施救的法律法规。2017年10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被称为“好人法”。

“中国公众施救教育行动”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面对广大公众开展包括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术、现场危重症识别与处理、中毒及危化品伤害的应对及灾难灾害避险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并通过培训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让“生命之贵高于一切,目击施救高尚神圣”的价值观化为广大公众的实际行动。

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王仲会长表示:“成立这个专业委员会的目的是让中国人在急救方面‘有能力,有保障,有荣誉’”。他指出,中国民法通则第184条已经为公众施救的合法性给予的保障,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要让公众有互助能力和自救意识。据此,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将会推出认证体系,发放“公众施救能力认证证书和卡”,这将成为我国推动公众施救的技术依据。“我们把它称为爱心卡——只要伸手,就是好人。”王仲会长说。

 会上,公布了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众施救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名单和国家级师资名单。公众施救专委会还分别与北京卫生法学会、河北省滦州市政府、北京培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就公众施救教育方面的科研课题事项签署了合作协议。(供图: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