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中国县域历史长卷》观后

发布时间: 2020-12-16   |   作者: 辛希孟   |   责任编辑: 陈勇   |   来源: 中国报道网

 

2020年10月30日,应邀去山西太原参加了《中国县域历史长卷》(山西卷)的展览仪式,参观了吴晓同志编辑书写的山西卷书法巨作,深为吴晓的家国情怀和思想格局以及深厚的文化书法功底所感动。耄耋之年再受震撼,不禁感叹中华民族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书法从此有了新的格局和新的高度。

中科院、美院博导辛希孟教授开幕式致词

一部真正的文人书法作品: 从《中国县域历史长卷》的谋篇布局和精准定位以及层次分明的真、草、隶、篆书法艺术的运用,反映了我国承上启下的行政基本单元——县域历史文化之精华。说明这部作品不仅耗费了作者巨大的心血,而且其思想格局之广、文字编辑功底之深,在中国书法史上独一无二。这样的作品只有具有深厚史学底蕴和文人情怀者,才有机缘策划和创作出来。正如原中央中国国礼艺术研究院院长吴向明所言:“《中国县域历史长卷》文采与内涵俱佳,新颖与生动兼备,书法与史料生辉。昭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其实,真正能够传承一个国家国脉和文脉的是史料和方志,而不是所谓的诗词歌赋。这也是为何《史记》和《资治通鉴》在国人心中地位神圣不可替代的重要原因。如果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史料和方志才是大树的主要躯身,诗词歌赋,小说戏曲实为枝繁叶茂而已。吴晓先生将中国国粹书法和国家史料方志结合,实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伟大创举,如果继续写下去,完成全国的巨著,必将载入史册!

前排左起:吴晓陪同郭健、尹长虹参观

一位真正有风骨的书法人: 古往今来,在书画等艺术领域有一句话叫 “技法易学,风骨难追。”指的当是艺术和品质的双丰收,也就是德艺双馨。当今中国书法领域,可以说鱼龙混杂,各种江湖大师充斥甚至亵渎着中国优秀的书法传统文化。这些人,有的以各种丑书招摇过市,以奇形怪状为创新;有的只追求技法,不学习传统文化;有的只追求名利,不顾社会效益和影响。

我与吴晓相识多年,虽然我们是忘年交,但他有的见解让我们很多同道都刮目相看。其最难能可贵之处便是扎根传统文化,依托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轨迹而进行创作,这种深刻思想和文化底蕴才是书法艺术最耀眼的光芒。吴晓没有加入任何书协组织,不参加任何书画大赛。他感觉不用把精力浪费在名利之上,这是一个书法人最可贵的风骨和品质。一个人只有心无旁骛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可能创作出惊世骇俗之作。

我想,他的《中国县域历史长卷》能够震撼问世,固然有其策划的《大美县域》系列丛书作为思想铺垫,更可贵的是由于他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探索和书法理论研究的结果。吴晓表示将力争再用20年的时间完成全国34个省,2845个县域历史文化的编写工作。

中科院、美院博导辛希孟挥毫《笔墨报国》

试想,如果他整天忙于应付各类比赛,参加各种应酬,就不可能创作完成这样的旷世之作。以他另类坚韧的性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会为深爱的国家和人民留下这部不朽的历史与文化巨著。

一部承载历史使命的传世之作: 对于一个喜爱书法的人来说,能够拥有一部真正属于自己历史标签的传世作品,当是梦寐以求的理想。我们很多书法工作者,写了一辈子字,不管你名气有多大,如果你一直都在抄经写赋,就算你写的再漂亮,章法再完美,也许最终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没。因为评判一个艺术家能力最终是看其作品的创造力,而不是看他的模仿力。

书法家的境界不只是书法技巧的飘逸绝伦,也不是书法作者的当时名望,而是一个书法家人格、品质和作品的完美结合。其既有不朽的传世之作,更有真挚的家国情怀,还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其作品因人品而辉耀古今,其人品因作品而万代传颂。如王羲之天人合一之“兰亭序”,又如颜鲁公之大义凛然,情感浓烈之“祭侄文稿”。

《中国县域历史长卷——山西卷》书法作品展

中国书法从传统文化中来,就应该以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为主旋律,如果一味研究技法,临摹抄袭他人的作品,中国的书法就会固步自封,就对不起“国粹”这崇高的称谓,更无法承担起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使命和责任。中国书法发展了几千年,就应该有新的突破和新的使命。

我国很多县域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国家的都城或者诸侯王城,辉煌的建制沿革、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相映生辉,构成了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然而几千年来,每个县域只是在各自修编自己的志书。不说把各县历史文化精华集萃在一起编辑成册,更没有反映地域历史文化的书法作品,这是多大的遗憾。《中国县域历史长卷》的问世,不仅填补了这项空白,更是在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了中国人民数千年历史文明积淀和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彰显了华夏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历史情结和家乡情结最厚重的寄托及最珍贵的诠释。

因此,我们建议和呼吁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能重视《中国县域历史长卷》的创作和出版工作,积极支持吴晓同志今后《中国县域历史长卷》的出版和宣传,使其为国家留下更加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