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
 
 
 

贾云峰解读:国际旅游高质量发展六“度”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5-23   |   作者: 贾云峰 邓涛   |   责任编辑: 李鑫   |   来源: 中国网图片中心

 

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强调要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建设旅游强国,不仅需要蓬勃向上的国内旅游,更需要强大的国际旅游作为支撑,统筹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两个变量,实现相互协调,培育打造国际旅游主要目的地意义重大。

一、 正确认识一对关系

建设旅游强国,必须要正确认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互动关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得硬”。

1、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变压器

纵观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为赚取外汇率先开启了入境旅游。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黄金周假期制度体系的确立,国内旅游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近年来,国内旅游品质化需求的不断出现,各类旅游设施逐步与国际接轨,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国际游客的接待能力。向海外要游客,向海外要市场,又重新成为当下一大旅游发展要领。

2、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加速器

国际旅游既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必然,又是国内旅游的加速器。通过发展国际旅游,有利于将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逐步本土化,促进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完善。同时还能够从市场需求倒逼供给提质,在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服务理念、旅游管理模式上实现与国际接轨,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反向加速国内旅游的发展。

二、全面把握两大作用

国际旅游在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上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国际旅游业,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际游客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展现国家精神面貌,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是展示中国形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旅游是各国民间外交的重要手段,以旅游作为抓手,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传播,有利于推动世界对中国方案的认同和支持。利用入境游客话语体系,探索国际形象的“他塑”方式,让国际游客成为美好中国故事的代言人和宣传大使,服务于建立国际话语权,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是增强文明互鉴。中华几千年文化魅力独特,以旅游作为媒介讲述文化内容,实现以文化人,有利于增强国际友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树立民族自信。通过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展现中国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推动中华文明与全球各国文明平等交流、和合共生,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三、加快实施六“度”举措

为加快发展国际旅游,迫切需要认清当前我国国际旅游发展形势,围绕面临的客观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是加速优化入境政策的宽松度。根据联合国旅游组织(UN Tourism)公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国际游客人数约13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88%。其中,亚太地区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65%。然而,复苏程度因地区而异,南亚地区已经恢复至87%,而东亚地区只有55%。在东亚地区中,日本和韩国的入境旅游恢复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入境旅游恢复相对缓慢。全国各地应将推动入境旅游复苏作为重要政策选项,从优化政策环境、投资推动市场、完善公共服务、规范市场运行等多维度,积极创造条件。在现有单方面免签政策的基础上,对特定国家实施更加宽松的过境免签政策。

二是加大国际旅游营销推广力度。各地要结合自身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国际旅游营销战略。通过共建友好城市、举办异地旅游推介会等方式,对在国际市场上积极营销本地文旅资源和产品线路的旅行社进行补贴,全面提升目的地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积极与旅游客源地的旅行社、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鼓励开拓入境客源市场,对符合条件的单个旅行社进行奖励,探索国际客源互送、国际引客策略创新等长效机制。推出过境免签优惠旅游产品,提升景区、度假区国际化品质。

三是增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广度。各城市应在此基础上树立世界知名旅游形象,培育世界知名旅游吸引物,完善国际游客出入便利的海陆空交通体系,达到国际标准的旅游接待设施与服务管理水平,成为具备吸引国内国际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会议会展的旅游地域综合体。

四是吸收国际经验中国化的高度。主动吸收西班牙、法国等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经验,将国际经验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发挥各类国际机构、组织、协会的中介传导作用,主动对接招商一批具有国际特色的旅游项目。借鉴国际经验,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社区管理、旅游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强创新。聚焦国际游客认可的金字招牌,鼓励各地积极申报世界遗产、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世界美食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提升目的地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五是探索文旅数据资产转化深度。借助数字化技术,面向不同群体开展调查,广泛开展文旅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工作,逐步建立文旅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形成“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数据资产包。结合Open VI、AIGC、AR、VR等新技术,开展文博场馆、景区景点数字化工作,开发游戏小程序、App,将文旅资源转化为游戏中的系统要素,打造线上游戏、线下打卡的互动娱游场景。推动数字资产产业转化,强化文旅部门、景区、企业、网络平台等单位的合作,提供更多便捷平价的食宿行游购娱在线服务选项,以高质量的线上服务供给吸引更多线下游客。

六是加强国际旅游设施服务温度。实施在地国际化战略,用本地特色演绎国际风采,用民族艺术彰显世界价值。国际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地化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国际化管理服务的跟进,要按照“国家大环线、区域内环线”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提升旅游目的地可达性,畅通国际口岸的人、财、物交流。对标国际水平,切实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在导游、餐饮、住宿、游览等方面充分突出国际特色与本地韵味。

在建设旅游强国的目标指引下,我们要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促进入境旅游业快速恢复,高标准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强国际旅游营销推广,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贡献力量。

(贾云峰 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