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8-22 | | 责任编辑: 李鑫 | 来源: 新华网
7月15日,游客在游览悬壁长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7月14日,黄昏时分,驼队从嘉峪关关城外走过。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5日,游客在游览悬壁长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7月14日拍摄的夕阳下的嘉峪关关城。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4日,工作人员在嘉峪关关城测试夜游光影效果。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4日,游客在游览悬壁长城。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4日,游客在嘉峪关关城游览。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4日,游客在游览悬壁长城。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4日拍摄的夕阳下的嘉峪关关城。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4日,游览嘉峪关关城的游客从“左公杨”下经过。这株杨树是百余年前左宗棠率军途中栽种的,有诗赞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4日,工作人员在嘉峪关关城测试夜游光影效果。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5日拍摄的嘉峪关关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6日拍摄的嘉峪关关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7月14日,在嘉峪关关城南侧,一列火车从明长城旁驶过。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4日,游客在嘉峪关关城游览。城门下的地面,在车轮的长期碾压下形成明显的车辙。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5日,游客在嘉峪关关城旁骑骆驼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7月15日拍摄的讨赖河边的“长城第一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7月14日拍摄的嘉峪关关城柔远门门楼和其后面的嘉峪关楼。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8月16日,游客在嘉峪关关城体验夜游。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5日拍摄的夕阳下的嘉峪关关城。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6日,游客在嘉峪关关城体验夜游。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5日拍摄的夕阳下的嘉峪关关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6日,夜游嘉峪关关城的游客在拍摄灯光秀。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7月14日在嘉峪关关城南侧拍摄的明长城。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8月16日拍摄的嘉峪关光化门门楼和远处的祁连雪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6日拍摄的夕阳下的嘉峪关关城和远处的祁连雪山。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8月16日拍摄的夕阳下的嘉峪关关城。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7月14日拍摄的嘉峪关关城光化门和瓮城,门楼上悬挂有“天下第一雄关”牌匾。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7月14日拍摄的讨赖河边的“长城第一墩”,这是明长城的西端起点。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这是清末进士裴景福西行途经甘肃境内的嘉峪关时发出的感叹,寥寥数笔勾勒出嘉峪关的伟岸高峻与气势磅礴。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扼守河西走廊和古丝绸之路,是明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历经百年营建,嘉峪关形成了居中的关城与南北两翼长城相互守望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关城南北两侧的“长城第一墩”和“悬壁长城”,都是嘉峪关长城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650余年历史的嘉峪关,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感受其独特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和边塞文化。